一草一木皆有情

發布時間:2019-10-28 07:16:1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人與天地相應,人與草木同歸?!边@是哲人對于環境的思考: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的和諧相處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日,首屆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京召開,習近平主席在賀信中指出,中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入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綠色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涵,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日前,媒體報道了塞罕壩“80后”護林員鄒建明一家三代人的護林故事。作為一名“林三代”,鄒建明自幼聽著祖輩造林的“傳奇故事”長大,大學畢業后從父親手中接過護林的“接力棒”,從此守護120萬畝林海的責任,便落到了他和同事們的肩上。早在半個多世紀前,300多名大學生和林場工人,響應國家號召,在原本“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北高原上,用幾十年時間建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場——塞罕壩機械林場。如今,這里大樹參天、松濤陣陣,成為“河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一草一木皆有情,人類怎么對待大自然,它就怎么回饋你。你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它,它就給你一個清澈明亮的生活環境,這是人與山川草木“若比鄰”的交情。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指出,“天下之病”許多都是由生態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現實中,不少人嘗到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甜頭,也有一些人自食了“霧霾蔽日”“河流染色”的惡果。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蹦_下的一草一木,眼前的一山一水,與今天息息相關,與明天緊緊相連。進入新時代,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寶貴,人們切身地感受到:山川綠起來,環境美起來,生活才能好起來。10月23日,北京市政府召開會議,研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修訂工作等事項。會議強調,垃圾分類體現著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要在條例修訂的同時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加強宣傳引導和方式介紹,推動垃圾分類綠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垃圾分類成為人人參與的自覺行動。

青少年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踐行者、志愿者。日前,共青團中央印發《“美麗中國·青春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3年)》。各級共青團組織通過在青少年中開展“美麗中國·青春行動”,動員他們參與生態文明實踐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春力量。

人與自然的善惡交集,決定著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的好與壞。任何一個地方生態的破壞,威脅的終將是人類自身的生存。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陳軍  楊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