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名為“云南一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的內容在自媒體和微信朋友圈刷屏。網友紛紛留言力挺這位“發(fā)飆”的扶貧工作者——云南省普洱市鎮(zhèn)沅縣扶貧干部李波。
其實,說“罵”有些言過其實?!靶腋2皇强繌堊煲獊淼?,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在家中蹺著腳等來的?!薄叭绻皇菄艺?,燈會不會亮、路會不會通、房子能不能蓋起來?”李波的這些話道理實在,直中心窩。她說,自己這么說目的是想激發(fā)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喚醒沉睡的獅子,讓老百姓激發(fā)斗志”。
說到底,扶貧工作是群眾工作。事實證明,如果貧困群眾面對幫扶不愿伸手,沒有主動脫貧的意愿,就算幫扶政策再好、扶貧干部熱情再高,貧困的狀況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解決基層群眾問題的密碼,往往就藏在一些矛盾激發(fā)處、無可奈何時、雞毛蒜皮中。幫扶拉扯那些等靠要的貧困群眾,除了解決他們最關切的現實問題,也要重視情感支持和人文關懷,用“以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的耐心和智慧去喚醒他們,讓他們的心熱起來,找到他們向上的手,前面牽、后面推,直到把他們的心氣激發(fā)出來。
天下事有難易乎?扶貧尤為不易。網友們的點贊,說明大家支持扶貧干部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一個也不能少”的情懷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志,帶著感情做好群眾工作,充滿激情投身扶貧事業(yè),像李波說的那樣,“最終引導老百姓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