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 追尋紅色記憶

發布時間:2019-07-02 08:19:43   來源:大理州紀委

張伯簡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理論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1987年,為紀念白族第一代共產黨員張伯簡,劍川縣在縣城景風公園建立了張伯簡革命史實陳列室,2009年被命名為“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該縣在古城重新布展建設張伯簡紀念館。“七一”前夕,我們走進了紀念館,遁著革命先烈的足跡,追憶那段血與火的崢嶸歲月。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張伯簡紀念館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館廳一角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少年壯志求真理

1898年,張伯簡出生于劍川縣金華鎮橋頭街一個白族家庭;1912年,考入大理省立第二中學;1916年兩名同學無故受到憲兵欺侮,張伯簡帶領同學們與憲兵進行了英勇的斗爭;1917年,張伯簡中學畢業,目睹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國家境況,不顧父親反對,前往南方革命中心廣州,投奔滇軍。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五四”運動更激起張伯簡的愛國熱情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革命風暴席卷全國,面對嚴酷的現實和民眾的英勇斗爭,更激發起張伯簡的愛國熱情。“試問自生來二十年,日見馬齒加長,而一切社會學問一無所識,志不立,過不改......根基未固,當此二十世紀中尚有我立腳否乎?!”在“國步維艱”的現實面前,張伯簡剖析自身并對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張伯簡致趙星海先生書

正當張伯簡為中國命運憂慮萬分的時候,赴法勤工儉學運動興起。1919年12月張伯簡離開廣州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2月參加創建了“勞動學會”“勤工儉學學會”,1921年8月至9月參加了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開展的進占里昂大學的斗爭,在斗爭實踐中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立

1921年冬,張伯簡在德國加入共產黨。1922年6月,他與周恩來等人在巴黎共同創建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他被選為組織委員;同年秋,張伯簡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系統的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使他成長為一個既有較高理論水平、又有實踐斗爭經驗的馬克思主義者。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張伯簡回國后在上海和京漢鐵路從事革命活動

1924年,張伯簡回到了闊別五年的祖國。受黨的指派,先在上海和京漢鐵路從事革命活動,任上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繼而從事黨的宣傳工作,任中共中央出版部書記,負責過黨刊《向導》《中國青年》的出版發行。1925年6月,上海“五卅”運動爆發,張伯簡投身到這場偉大的革命斗爭中,直接參加了當時斗爭最激烈的滬西小沙渡紗廠工人的戰斗行列。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張伯簡給故鄉親人的書信

回國后,張伯簡一直全力投入黨的工作。1925年8月,他給故鄉親人的信中說,“甫至上海,即為團體工作羈滯,責任所在,義不容辭”“伯簡現在和將來,都要從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朝東暮西,實無法顧及家庭”。公而忘私之情溢于言表。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社會進化簡史》節選

在艱苦的革命斗爭中,張伯簡不忘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1925年11月,他編纂的《社會進化簡史》一書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闡述社會發展史的理論著作。1942年黨中央在延安開展整風學習時,毛澤東將此書列為全黨整風必讀理論書籍,并說:“這是一本人民需要的書,革命需要的書。”

【紀檢人鏡頭】走進張伯簡紀念館追尋紅色記憶

張伯簡參加省港大罷工

時任黨中央罷工委員會書記的張伯簡,積極參與策劃和領導省港大罷工。1925年6月到1926年10月,省港大罷工歷時1年零4個月,是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大罷工,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對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準備北伐戰爭起了巨大作用。1926年8月,張伯簡因積勞成疾,不幸在廣州病逝,年僅28歲。

張伯簡是白族人民的優秀兒女,他以堅定的革命精神,為黨早期的革命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如閃電之耀亮,照亮著夜空,他的光輝業績和奮斗不息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們。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便是新的征程,我們要把革命先烈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艱苦奮斗,眾志成城,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不懈奮斗。(劍川縣紀委監委  張伯簡紀念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