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手記】駐村扶貧記

發布時間:2019-02-11 08:10:36   來源:西雙版納州紀委

“老八大哥,你報名去層板廠打工,還沒接到去上班的通知嗎?”

“還沒有接到通知,我一直在等他們通知,很著急啊。如果能去,有了固定的收入,我家鞏固脫貧成果就沒什么大問題了。”

“李梅大姐,到年底了,今年的收入咋樣?”

“謝謝你們的關心支持,今年我家的收入比前幾年高多了,有6萬多。我算給你聽:我和孩子他爹在你們的協調下,都到附近的學校做活,他爹做學校的保安,我做村幼兒園保育員,每個人一個月都有2000多元穩定的收入,加上家里養豬、種地等的收入,我們家的日子真是好過多了。”

這是最近和單位聯系掛鉤扶貧農戶電話溝通的片段。

這是我駐村開展扶貧,眾多工作中的一個個小插曲……

4個月前,我受單位委派,成為一名到村委會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接到駐村通知后,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作為一名年輕的機關工作人員,我沒有一丁點農村工作實戰經驗,莫名的焦慮讓我夜不能寐。

到村之前,我對農村的理解,多是源于媒體或郊游,沒有實際體驗過,更不用說熟悉。

記得到村的第二天,剛巧趕上了2018年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預評估工作。

來不及熟悉駐扎村委會的環境、整理內務,我便與其他工作人員一起,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懷著對農村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開始了我駐村后的第一項工作——入戶調查。

行走在空氣里飄著稻香,一派豐收景象的田野間,我回憶起大學一年級,因課題實踐項目的需要,與老師去大學城附近的農村走訪調查。當時以為同葡萄地里的老伯隨意聊幾句,就是深入農村、深入群眾了。

有些幼稚、有點滑稽,甚至可笑。

現在,我被派駐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農村,做什么才是農村工作。

入戶過程中,聽著其他同事熟練的講農村政策,脫貧攻堅中心任務,工作重點。從容地向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解惑釋疑時,我才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也由衷地敬佩。

沒有經驗、不熟悉政策,更不知如何做好群眾工作,這些問題都擺在我面前,內心難免有些惶恐。

至此,我暗下決心,要立即“補課”,盡快趕上。

我如一塊干了的海綿,吸收各種農村知識和同事們的工作經驗,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請教,以求快速補充自己的不足……

記得那是一個秋天的傍晚,太陽漸漸西沉,落日的余暉把大地打扮得美不勝收,金燦燦的稻穗好似披上了一層黃金甲,預示著一個豐收的秋已經來臨。

這時,一位老伯匆匆跑來村委會找到我,訴說村旁的水庫工程建設征用了他承包的土地,因承包年限尚未到期,想咨詢怎樣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

為了能給老伯一個滿意的答復,我與其他村干部了解情況,查看原合同,詢問合同雙方。

經過合同雙方協商后,我幫他們書寫了土地承包合同變更和補充協議書。

因為曾在檢察院工作,我對一些常見的格式合同比較熟悉,但寫土地承包合同還是第一次。所以,在書寫的時候我還是小心翼翼、謹慎措辭,生怕留下“尾巴”。

當時一位村干部問我:“小田,你看天都黑了,一字一句還那么較真,你是不是職業習慣啊?”

我笑著回答:“咱們紀檢監察干部“職業病”都是源自對工作始終一絲不茍,秉承公心、堅持原則,不著急,只有他們滿意了,工作才算是做好了。”

其實,駐村工作也好,扶貧工作也罷,并不只是填填表格、應付檢查,走走過場。

駐村工作、扶貧工作涉及到的事項遠比我們想到的要多,可以說是老百姓的方方面面、柴米油鹽、雞毛蒜皮的事情他們都會來找你,希望你重視,能幫他們解決,給他們滿意的答復。

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員,就得時時處處為老百姓著想,把他們當成家人,與他們打成一片,把他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才能打開工作局面,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得到群想信賴和支持,不辜負黨的重托。

作為一名被派駐的紀檢監察干部,我不但要成為“村民”,為民服務,為民辦實事。更要銘記自己是一名“紀律部隊”的成員,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要把群眾當老師,把群眾當朋友,把百姓當親人,給他們鼓勵,讓他們信任,樹立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

駐村3個多月來,我就是來鍛煉的,是來向老百姓學習的,真真正正地來“鍍金”。不但讓我和農民群眾拉近了距離,我不但貼近了農村,貼近了基層,更貼近了養育我們的肥沃土地。

夜幕降臨,聽著附近村民家中傳出的歡笑聲,田野里蟲子此起彼伏的鳴叫聲,熱鬧了一天的村委會駐地,此時寂靜一片。

一天多如牛毛的瑣碎工作,讓我有些疲累,但回想起幫群眾辦妥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心里美滋滋的,甚至有些許成就感。(勐海縣紀委監委  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