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手記】龍潭湖邊 情清如水

發布時間:2019-12-17 14:01:37   來源:普洱市紀委監委

一個多月前,因工作調動的緣故,我來到龍潭鄉從事紀檢監察工作。

龍潭鄉位于普洱市思茅區的西南部,是一個的彝族傣族鄉。龍潭鄉因湖得名,清澈壯觀,由地下泉水涌出形成,是思茅區唯一的天然湖。伴著冬天的日出,龍潭湖面在晨曦里起了層層的白霧,霧漸漸散去,微風輕輕略過,整個湖面像極了被揉皺了的深藍色裙子。“水如明眸”,恰是紀檢人的情懷和赤子之心。

龍潭湖在當地人心目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且嵌入并影響著當地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龍潭的地域文化主要是以傣文化為特征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水”在傣族人的心目中被視作一種圣潔的物質,傣族人民認為天空和大地都起源于水,水與傣族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傣族的傳統水文化中,涵養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科學、理性與智慧的價值意蘊。

常在龍潭湖邊走,柔美的陽光隨著步伐的移動不時被枝葉折碎,讓我一個地道的“外鄉人”有了些許恍惚,在此路途中,竟道不清是“歸人”還是“過客”,在此“意境”里 ,常常像是被打通“任督二脈”,情感莫名地豐沛了起來。

若是夕陽西下,湖面顯得更為幽靜,平添了些神秘。堤岸環繞,在行走中丈量著一寸寸時光,湖水靜逸,如一位笑看世間滄桑的老者,偶爾用銀色如薄箔般的波紋來回應著風的撩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湖水呈現著它的廣博,“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龍潭湖用 “至凈”的胸懷,容納著來來去去的人。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為人處世”的智慧啟發,也啟迪著紀檢監察干部,心中有明鏡,胸懷浩然之氣,在監督執紀中要有力度,同時嚴管厚愛也要有“溫度”。

毗湖而居的人民,枕著一汪湖水慢慢老去,湖邊不乏看見有年長的老人,他們拄著拐棍,站在村口望向山的那邊,翹首期盼著游子回鄉,亦或是在等待孩童放學歸來,廚房里裊裊炊煙,常有微火燜燉的香和暖。而每一位紀檢人的期盼,便是“河清海晏,時和歲豐”,這是我們積蓄在心底始終不變的信念,和付諸于行動的執著。

龍潭的湖水不似河流的奔騰,也不如海的壯闊,它的靜默中潤澤著這一方土地,“靜”其實是緩慢的動態,人生海海,短暫譬如夕陽,晝日更迭,時間永不停步,亙古的山川湖泊,生生不息,站成永恒的姿態。(思茅區紀委監委  陳奕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