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江南河道總督部院大殿里,有位手捻胡須的官員雕塑位于東南角,塑像后壁上,掛著一幅拄著拐杖徒步前行的老人畫像,這位足跡遍及黃、淮、運兩岸,風雨中一步一步前行的身影,就是河道督院的第一位主人——靳輔。
靳輔是清代著名水利學家,著有《治河方略》一書,為后世治河的重要參考文獻。
康熙初年,黃河年年泛濫,百姓民不聊生。就連清朝的“經濟命脈”京杭大運河,也多次被泛濫的洪水阻斷。康熙親政后,將治河當作頭等大事??滴跏辏?677年),在五任河督不得其人的情況下,時任安徽巡撫靳輔臨危受命擔任河道總督一職。河道總督府原駐山東濟寧,因淮安清江地處黃、淮、運交匯及地上懸湖洪澤湖畔,為便于治理水患,靳輔遷督院于此,成為駐淮的首任江南河道總督。
靳輔上任后,先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實地調查,他與助手陳潢“遍歷河道,廣咨博詢”,問遍河工、百姓和基層官吏,兩個月之后,一日連上朝廷八疏,創造性地提出了“遙堤”設想,即在主河堤之外再建一道堤壩,以防備洪水決堤。此外,靳輔還提出了開挖“中河”的方案,使運河中的漕船能避開水淺沙多的黃河河段,從新挖的河段通過,這樣就能大大提高通行效率。方案批準后,靳輔不住生活條件優越的河道總督府,把鋪蓋卷搬到了治河工地上,每天吃住在工地,一心撲在了治河事業上。
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黃河治理初見成效。但治河中存在的田地等問題,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讓他不斷受到官場中的攻擊和誹謗。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被人參劾修河“耗資巨大,勞而無功”,靳輔被革職“戴罪督修”,七年后,郭琇誣告其治河九年無功,靳輔被免官。
繼任的河道總督,逐步廢除靳輔傾心修筑的治水設施,一味沿用古書中的老辦法加寬河道、放慢水流,導致泥沙大量淤積,洪水一來,災害更為嚴重。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被平反不久的靳輔再次出任河道總督,正值陜西西安、鳳翔二府受災,靳輔將南方漕運調來的二十萬石糧食沿黃河而上賑濟災民。他當時已身染重病,但仍強撐著病體精心策劃調度走運河入黃河,向西搶運救命糧,廢寢忘食,總算按時到達目的地,救災民于水火之中。當年十一月,靳輔積勞成疾去世??滴醯弥@一消息后,臨軒嘆息,賜謚“文襄”。
實心任事、不避勞怨的人,百姓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不久后,江淮百姓聯名上書請為靳輔捐資建祠,得到朝廷批準??滴醺锌f分,在對吏部的訓諭中,對靳輔作了如此評價——“靳輔自受事以后,斟酌時宜,相度形勢,興建堤壩,廣疏引河,排眾議而不撓,竭精勤以自效……沿淮一路軍民感頌靳輔治績者眾口如一,久而不衰?!?/p>
挽湖束水暢漕運,水暢河清天下安。淮安江南河道總督部院大殿里展示的明清兩朝治水主官共計一百四十余人,能夠“績奏安瀾”張榜上墻的只有二十多人,像靳輔這樣做到“河以治安者五十年”的更是鳳毛麟角。(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