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義當拒之

發布時間:2019-08-22 08:30:1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形式主義,古人曾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予以形容。一味追求形式,只會適得其反,把事情辦壞。在浩瀚史冊中,古人還用實際行動或責罰、或力戒、或怒斥形式主義,今天看來也頗有啟發效用。

形式主義的一個典型表現是追求空談,文風不正。明朝初建,朱元璋夜以繼日,操勞國事,有一次,一名叫茹太素的官員上一奏折,竟長達17000字,他先沉下心自己看,看得頭暈眼花也不知其所以然,無奈朱元璋讓手下讀來聽,都念到6300余字了還沒講到主題,朱元璋大怒,“虛詞失實、巧文亂真!”遂將茹太素痛打一頓,又耐著性子接著聽,直至讀到16500字,在最后500字茹太素才提出五條建議,朱元璋認為有些道理,采納了其中四條。朱元璋由此決心對文牘空轉、效率低下等問題進行整治,明確要求“使言者陳得失,無繁文”。文風關系作風,那些照抄照搬、敷衍應付的行為要不得,辭藻浮夸、材料先行的做法同樣要不得。

形式主義易導致務虛奢華之風,若不加以遏制,大有蔓延之虞。宋仁宗趙禎崇尚節儉,一天晚上,他處理政務已到深夜,覺得又冷又餓,很想讓御廚做一碗羊肉湯來吃,但最終仍未開口。次日,他將此事告訴了侍臣,侍臣很是自責:“您下旨即可,我們馬上就會奉上。”宋仁宗卻道:“我如果在夜間隨意索取,廚房將會形成慣例,不管我要不要,都會殺羊以作準備,一年下來將浪費數百只羊,這既傷生害物,也是極大浪費啊。”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在有些地方層層加碼落實,這并不是真正的擔當作為,而是不切合實際的層層甩鍋,進而導致政策從落實變成落空。

對于花樣百出、浮于表面的形式主義,人們都厭惡至極。唐代詩人來鵠在旅途中,看到年逢大旱,官員們卻不恤民勞,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救災措施,心中甚是痛恨,于是寓情于景,寫出一首寓意深刻的詠云絕句來:“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夏天的云本是形狀奇特,變幻無常的,作者用“竟還空”三字,指明了這些千姿百態并沒有具體意義,但祈求甘霖者仍不死心,繼續試圖尋找到一絲降雨的跡象,低頭看到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作者與所有農夫一樣心急如焚,抬頭再去看云,仍然高高在上,悠閑從容,甚至還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詩人哪里說的是云,分明說的是不顧百姓死活,大搞形式主義的那些權勢者的“尊容”,從失望到希望再到絕望,這些看似冷靜嘲諷,實則咬牙切齒的詩句是對為官不為者的聲聲控訴。

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向形式主義亮劍。作為黨員干部要清醒認識到,形式主義是頑瘴痼疾,不僅有各種現實表現,還有滋生它的不良思想文化土壤。所以,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從自身做起,從思想深處鏟除形式主義生根發育的土壤。(蔡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