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廉詩的用典

發布時間:2019-09-25 08:33:1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于謙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清官,不僅以救國功績留名青史,其廉政思想亦傳之后世,給人啟迪。“兩袖清風”一詞就是從他的詩中流傳開來的。近日讀到于謙一首廉詩,風格質樸,用語懇切,闡發了他對廉與貪的認識。

這首詩的名字是無題,為一首五言古體詩,詩云——

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茍圖身富貴,脧剝民脂膏。國法縱未及,公論安所逃?作詩寄深意,感慨心忉忉。

全詩共計十四句,但用典很多,信息量很大。

起首兩句,就用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突出名節之重,利欲之輕,典出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原文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于謙的志向與司馬遷一樣,把名節操守看得比巍峨的泰山還重,而對于利欲貪念要視如云霄縹緲的一支羽毛,這便是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平生言行皆循此道,無關生死不改不悔。

第三四句承接前意,自然得出一個結論,“所以古志士,終身甘缊袍。”這里有一個“缊袍不恥”的典故,出自《論語·子罕》:“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這是孔子贊許學生仲由的話,所謂缊袍是用亂麻織成的衣服,自然難與狐皮大衣比闊,而有志有德之士,甘于清貧自樂,站在衣狐貉者前,無有自卑,他們心底清白坦蕩,無憂無怖。

于謙在第五六句舉了一個反面例子,“胡椒八百斛,千載遺腥臊”說的是唐代元載在被查抄家時,除大量金銀錢帛之外,僅當時名貴香料胡椒就有八百斛之多,只可用“利令智昏”來形容了。后人對元載的行為如此評價:“惟愚生貪,貪轉生愚。”胡椒本來是祛腥臊的,因是贓物,反而遺腥臊于后世,諷刺意味甚濃。

第七八句,于謙寫了一個廉吏的故事,“一錢付江水,死后有余褒”說的是漢代會稽太守劉寵,將當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深得百姓愛戴。離任時,群眾相送,以錢相謝,劉寵再三推辭,最后從數百錢中象征性地收下一枚,感謝父老鄉親。出郡境時,他把此錢投入江中,使錢還是留在了會稽,時人感念其清,遂改稱此江為錢清江,臨江筑清水亭,建劉太守祠,以為紀念,所以于謙贊其“死后有余褒”。

最后六句,于謙展開議論,對貪官進行鞭撻。那些想著“不義而富且貴”的貪婪之徒,哪個不是剝削老百姓的蛀蟲?“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縱然一時未受到懲處,但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的唾罵豈能逃掉?于謙寫下這首詩,希望人們能夠感受到他的憂思。

此詩不事雕琢,明白如話,但因接連用典,熔鑄群言,其意幽深,耐人尋味,給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此詩讀罷,是非自見,我們的守廉之心可更堅定一分,而拒腐的堤壩也可更高一層。(蔡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