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簡 居敬行簡

發(fā)布時間:2019-11-25 08:30:32   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明代馮夢龍《古今譚概》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的時候,常和同僚出游。有一次,他們看到路邊的一匹奔馬踩死了一條狗,歐陽修讓大家都試著描述這件事。其中一人說:“有犬臥于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另一人說:“有馬逸于街衢,臥犬遭之而斃?!睔W陽修認為他們的說法都過于復雜:“如果讓你們編撰史書,恐怕一萬卷也寫不完??!”于是有人問:“那您說怎樣寫呢?”歐陽修答道:“逸馬殺犬于道?!睔W陽修僅用六個字就將一場事故交代得一清二楚,可謂筆墨至簡、意蘊至豐。

“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敝梁單娘L的背后,折射的是一個人的文字水平和思想境界。大道至簡,歐陽修不僅行文至簡,為政也以寬簡為要,文品與人品高度統(tǒng)一。據(jù)《宋史》記載,歐陽修“凡歷數(shù)郡,不見治跡,不求聲譽,寬簡而不擾,故所至民便之”。他認為,“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不為繁碎耳”。在任職開封知府時,歐陽修“簡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師亦治”。

行至簡之政,是中國幾千年的治國理政智慧??鬃又鲝埲收偷轮?,提出“居敬行簡”,認為執(zhí)政者要以高度的道德自覺和仁愛之心,行簡要之政,以達天下之善治。老子認為“治大國,若烹小鮮”,提倡無為而治、簡約治國,講求治國之藝術。北宋王安石曾對宋神宗說:“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p>

行至簡之政,就是要棄虛務實,以便民安民為要務。唐代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描述了郭橐駝種樹時,摒棄許多煩擾、虛套的形式,采取“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種樹之道,結果樹木反而根深葉茂。同理,為政至簡亦如種樹,關鍵在于“事不煩而民不擾”。

古往今來,凡仁者之政,大都深諳此道。漢朝初年,整個社會千瘡百孔、民生凋敝,“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執(zhí)政者大行簡政之道,革除嚴刑苛法,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終成“文景之治”。唐太宗推行簡政省官,大力精簡國家機構和政府官員,強調“官在得人,不在員多”,由此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

大道至簡、居敬行簡不僅是傳統(tǒng)時代治國理政的智慧,更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無論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還是政府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都是為了通過簡化程序、精簡環(huán)節(jié)等簡政放權舉措,優(yōu)化服務水平,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至簡之要,要在務實。對于黨員干部來說,要將居敬行簡的理念貫穿到工作中,摒棄繁文縟節(jié),不搞形式主義,突出實干,務求實效。行文謹言簡約,暢達省凈,力戒空文;開會發(fā)言直奔主題,干脆利落,要言不煩;為民辦事盡量精簡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程序,壓縮辦理時限,提高辦理效率。總之,要把更多時間精力花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優(yōu)化管理與便民服務上,真正做到“事不煩而民不擾”。(余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