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精準處置問題線索

發布時間:2019-06-20 08:01:25   來源:昭通市紀委

紀檢監察機關在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能中,問題線索的處置是家常便飯。面對問題線索,我們看問題的維度越多、分析問題的方法越多,恰好體現出對問題的認知更加面全、更加深刻。只有多維度、廣視角綜合分析研究問題線索,才能更加合理有效處置和做到有效監督、秉公執紀。筆者結合問題線索處置中的一些感受體會,就監督執紀問責中如何借鑒運用刑法理論中的“行為無價值理論與結果無價值理論”精準處置問題線索,談一些淺顯認識。

一、問題線索處置中存在的困難表現

問題線索處置中,集體研究時往往看法不一,提出的處置建議五花八門,有的建議甚至給最終拍板的領導出難題。表面看是大家在發揮民主決策優勢,本質上是大家對問題線索的價值取向存在重大偏差,思考問題的維度單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單一,表現形式集中在三個方面。

思維角度單一。在問題線索處置過程中,用單一思維分析、處理線索的情況多見常見,最大的區別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違紀違規行為的危害程度認識往往很難統一,各自都想盡理由和辦法死守自己的建議。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以行為為中心,側重談違紀違規行為的極端異常性,過分強調行為的危害性必然導致忽略行為引起的后果,甚至會出現行為未引起嚴重后果仍然要求從重處分的意見;另一種則相反,以結果為中心,側重談違紀違規行為導致的不良后果,過分強調只要產生不良影響就要從重處分,壓根不考慮當事人的動因以及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聯。

極端建議常見。在處置問題線索中,有少數人很難走出自閉的思維盲區,不系統研究違紀違規行為必備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把握不好違紀違規與非違紀違規的界線和處理尺度,分析問題線索不聚焦“七個有之”和“五個有的”,把一些工作不踏實、不認真和能力不足、方法不多等多數普通干部身上普遍存在行為冠以形式主義或官僚主義,建議從嚴從重處理、高壓震懾;另外與之相反的意見,是看不清一些“關鍵少數”干部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的本質,一味幫其開脫,意見彰顯不出激濁揚清的價值。

集中決策困難。多數問題線索的處置,大家各抒己見、觀點不一,有的建議本質上就是拍拍腦袋提出的,還有的是脫口而出的想法,甚至有時會出現觀點相互背離的情況,這也是問題線索處置決策中最大的困境。面對龐雜的處置建議,把握剛柔并舉、寬嚴相濟的難度增大。

二、問題線索處置需多維思考、綜合考量

監督執紀問責既要解決認識的問題,也要解決方法的問題。在監督執紀問題工作中,應當注重通過多維度、廣視角分析問題線索的本質特征,綜合分析判斷“行為與結果”的雙重效應,尋求處置方式的最佳平衡點。

基礎理論再認識。“行為無價值理論與結果無價值理論”是刑法學的兩個歸責理論,是兩種思維方式,解決的是優先關注行為還是優先關注結果的問題。行為無價值理論以行為為中心,這種見解的思考方式首先是考慮行為人出于什么犯意、實施什么行為,然后才考慮該行為引起的結果。結果無價值理論以結果為中心,這種見解的思考方式首先考慮行為對被侵害對象造成什么樣的危害結果,然后再追溯是由誰的什么樣的行為引起的,由此判斷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行為結果雙考慮。紀律規矩與法律一樣,無紀就談不上違紀,無規就談不上違規,無禁就談不上違禁,紀規無明文規定不為錯。違紀違規行為的裁量,應當從行為和結果兩維度進行整體分析考量。行為上聚焦違反六大紀律、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引起群眾強烈反響的典型行為,對標違紀違規行為侵犯的客體,注重根據當事人違紀違規前的表現、違紀違規的動機目的和具體的違紀違規事實、性質、危害等,進行綜合考量,依紀依規準確認定行為的性質;結果上著重考慮違紀違規行為的危害性,注重看違紀違規行為的具體情節,對黨的十八大后不收手、不收斂的,執紀問責應當從重或加重處分。總體上,應當綜合對問題線索涉及的行為和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區別違紀違規行為的危害程度,精準實施“批評和自我批評、約談函詢”“黨紀輕處分、組織調整”“黨紀重處分、重大職務調整”“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執紀問責措施,始終維護紀律的嚴肅性和彰顯紀律處分的公平正義。

尋求有效平衡點。紀檢監察干部既是執紀執法者,也是施治者,在“拔爛樹”的同時,更要著眼于維護“森林”健康,“治病樹”“正歪樹”,做到查辦一案、教育一片、挽救一批,上不負黨托、下不負民心。監督執紀問責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在問題線索的處置過程中,應當貫通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查清違紀違規實事的基礎上,堅持懲戒與教育相結合,注重做好政治思想和紀法疏導工作,讓違紀違規者認識錯誤、內心震撼、回歸正軌。對違紀違規者要嚴肅查處,堅持執紀必嚴,用鐵的紀律強化對監督對象的日常管理和監督,嚴肅處理違反黨章黨紀黨規的行為,從嚴監督黨員領導干部嚴守底線、不踏紅線;對被誣告者要及時澄清正名,注重消除公眾疑惑,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讓被誣告者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同時查實舉報人的要規范其言行和進行提醒,共同維護親清政商關系;為擔當者擔當,旗幟鮮明地為敢擔當、有作為的干事創業者撐腰鼓勁,應該容錯的要大膽容錯,不該容錯的堅決不容,引導更多擔當者心無旁騖、義無反顧地擼起袖子加油干,專心致志干事創業、建功立業。

三、問題線索需精準定性、有效處置

問題線索的處置應當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處理恰當,才能維護監督執紀問責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堅持實事清楚,力求精準定性,貫通運用紀法“兩把尺子”,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達到寬嚴相濟、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教育震懾效果。

二元論優先。綜合運用“行為無價值理論與結果無價值理論”,從行為和結果兩個維度對問題線索進行初步分析。問題線索為一般性問題線索,采取談話函詢的方式處置,一般性問題線索中情節輕微的,甚至可以采取提醒談話的方式處置,最多再要求當事人作出深刻檢討,重在教育引導,體現抓早抓小和防微杜漸。如某鄉鎮在發放惠農補貼時,制表的人員將發放的總金額匯總錯誤,分管人員簽字同意發放,財政所人員按照該表對應到戶發放。事后被巡察組發現作為問題線索移送,要求進行初核。初核組討論處理意見時,有的認為問題不大、作初核了結處理,有的認為把制表過程當作一種形式主義對待、要求立案調查,大家意見分歧,幅度跨度較大,很難形成統一意見。但如果大家都運用“行為與結果”二元思維來分析這個問題線索,其實建議非常好統一。其道理很簡單,從行為角度看,該表是對應到戶進行發放的,只要到戶數據不錯,總數不影響正常發放,總數出錯不是大問題、重要問題,這種行為是日常工作中很多人都會出的錯誤,行為具有一般性,不具典型性;從結果角度看,資金發放并沒有因為總數出錯影響正常發放,沒有引起不良社會反響和產生嚴重后果。鑒于以上兩個維度的分析,處理建議應當為:建議該問題線索作初核了結;對相關當事人進行談話提醒;必要時可以要求相關當事人書面作出深刻檢討。

三分法定格。堅持在“行為無價值理論與結果無價值理論”平衡點,如果行為具有特殊性、典型性,先行為后結果;如果影響惡劣、結果嚴重,先結果后行為;如果行為具有特殊性、典型性且影響惡劣、結果嚴重,行為、結果同時雙重考慮。先行為后結果問題線索,如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以及超標準、超范圍向群眾籌資籌勞、攤派費用、加重負擔的,違規克扣收繳群眾款物或處罰群眾的,在社會保障、政策扶持、扶貧脫貧、救災救濟款物分配中優親厚友、顯失公平的,利用宗教或黑惡勢力等欺壓群眾等群眾深惡痛絕的行為,這些嚴重影響黨的形象、損害黨群關系的行為,即便情節較輕,不論結果如何,也要堅決露頭就打、嚴查快辦,從嚴懲處、絕不姑息,曝光警示、持續震懾。先結果后行為問題線索,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強調情節較重、情節嚴重才予以處理的庸懶無為、效率低下、消極應付、推諉扯皮、弄虛作假、不作為、亂作為、盲目舉債、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行為,重在關注分析情節的嚴重性和造成損失及不良影響,如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則從嚴查處,如情節輕微、后果平常則以教育提醒為主。結果、行為同時雙重考慮問題線索,如一些已經觸犯刑律的職務犯罪行為,既要分析行為的惡劣性,也要分析結果的危害性,既要從嚴查處違紀行為和違法違規行為,更要從重查處犯罪行為。

綜合性評判。堅持換位思考,提出的處理建議如果你是當事人,給予你本人相應的處分,你自認為冤不冤枉,如果自己都認為“有點冤”或“很冤枉”,說明建議的處分可能過重;如果自己認為輕了,說明建議的處分可以再加重一點,但仍要把握好度,不能加得過重。堅持置身群眾看待處理結果,把自己真正當成普通群眾中的一員,注重從公眾的角度和以群眾的眼光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尊重最廣大群眾的意愿,問題線索的處置要讓明眼人都覺得處理合情、合理、合規,把人民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監督執紀問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應當通過綜合性評價,確保問題處置的處理尺度達到既維護黨紀權威又得到大多數群眾的認可和當事人接受。比如媒體曝光的某副局長因洗澡4分鐘不接電話受處分被撤職一事,新聞一出,叫屈喊冤者不少。原因是我們反觀通報,發現信息不完整,看不出當事人不接電話是否故意,也未談及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響,對違紀事實過于輕描淡寫,反而在談及影響后果則是大書特書、措辭嚴厲。這樣的通報內容讓人真的看不出官僚主義、作風漂浮,反倒讓人覺得這種處理過于嚴厲、太上綱上線,通報結果適得其反,最終被迫以撤銷告終。所以,從嚴監督執紀不能生搬硬套、脫離實際、簡單粗暴,監督執紀是轉化人的工作,不能忽視情理、挫傷同志之心,更不能顛覆公眾的正常認知。(羅華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