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張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脫貧攻堅一線,許許多多紀檢監察干部撲下身子,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創業。他們在確保貧困群眾穩定脫貧上下功夫、出實招;他們立足職責,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撲下身子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春節前夕,突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改變了劉紅仙的假期安排。正月初四一大早,她就返回幫扶點和村干部一起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懸掛張貼標語、公告,勸說群眾居家少出,到隔離觀察戶家查看情況,到村口設點對進出人員進行體溫測量……
從脫貧攻堅一線到疫情防控一線,在劉紅仙看來,群眾需要就是前進方向,一切都是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2015年10月,云南省陸良縣紀委監委干部劉紅仙任板橋鎮白塔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五年來,在她的帶領下,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197元,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8%。“2020年,我們將帶領村民繼續啃硬骨頭,幫剩下的1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劉紅仙說。
“春節回來乘什么交通工具?轉了幾次車?”“有沒有接觸過近期從武漢來的人員?”2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紀委監委駐田林縣高龍鄉新寨村第一書記江見和村醫、村干部等在新寨村逐家逐戶開展疫情排查。
面對疫情來襲,他放棄了休假,第一時間回到村里。“扶貧聯系點的情況我們熟悉,防疫工作開展起來也得心應手,等疫情結束,首要任務就是幫村里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江見說。
脫貧攻堅路上,廣大紀檢監察干部工作方法各有不同,但無不堅持著同一種理念:撲下身子,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苦干實干踐行紀檢監察干部初心使命。
地處皖北平原的臨泉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2014年,全縣有貧困村96個,劉橋村(現為劉橋社區)是其中之一。當年10月,安徽省紀委監委機關干部顏亮亮到劉橋村任第一書記。駐村結束后,他又主動申請留任再干3年。
從駐村伊始跑遍所有貧困戶找“窮根”,到留任后跑遍所有自然村與群眾面對面聽民意;從解決一個個貧困戶的具體問題,到謀劃全村整體脫貧和發展思路……2018年年底,230戶477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去年10月,靠著扎實作風,顏亮亮被評為“安徽省屬單位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如今,顏亮亮正計劃與劉橋社區的干部群眾一起,繼續鞏固深化、做實做細脫貧攻堅工作,實現社區同步小康。
因地制宜鞏固發展產業防返貧
去年初冬,河南省商城縣鄢崗鎮周寨村陷入“豐收的煩惱”,全村400畝蘿卜滯銷,561戶農民半年的辛勤勞動眼瞅著要打水漂,剛剛脫貧的貧困村又一次面臨考驗。
在得知周寨種植戶的困難后,信陽市紀委監委立即啟動了“陽光村務”助銷行動,利用“陽光村務”監督平臺擁有130萬粉絲的強大影響力,連續三天推送周寨蘿卜豐收消息,還配上蘿卜養生經。同時,及時聯絡本地其他媒體和電商平臺,形成強大廣告宣傳推動力。最后不僅為村里打開了銷路,不少企業還與村里簽訂了長期銷售協議。
真正的脫貧不僅要看群眾短時間內增收多少,發展了多少扶貧產業,更要看這些產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
去年,根據市場需求,劉紅仙與村干部一道帶領群眾對村內30畝老桑園和病死桑園進行了補植補造,新增了100畝桑園面積,在村內推廣桑園套種技術,助推蠶桑產業提質增效。“2020年,我們計劃引導10戶以上貧困戶參與飼養或共育,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劉紅仙說。
“老人戶、孤兒戶、殘疾戶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是我們今年協調保障工作的重點對象。”按照劉紅仙計劃,將針對短板弱項將定期開展隨訪工作,緊盯就醫就學保障落實,做到脫貧不脫政策,做好脫貧“后半篇文章”,堅決防止返貧現象發生。
“第一炮總算打響了,今年要成立合作社,發動全村群眾參與進來,形成村里的扶貧‘拳頭’產業,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談到今年的計劃,河南省滎陽市紀委監委駐石莊村第一書記蘇慶洋笑了。
原來,石莊村一共有139名貧困戶,早在2018年底他們就全部脫貧,但脫貧后的長期營生問題一直是蘇慶洋心里牽掛的事。去年9月,他無意間發現,《舌尖上的中國》電視節目介紹的手工空心掛面這一特色食品加工業,投入少、技術門檻低,特別適合村里發展。
蘇慶洋跟村“兩委”班子一商量,很快找了一處空閑廠房,購置了和面機,招聘了一些村民當工人,并專門到外地請來師傅當“教頭”……一番忙活下來,掛面廠順利投產,很快生產了1萬余斤手工空心掛面。
新產品面市,銷路卻成了問題。“年關將至,不能讓大伙白忙活,過不好年啊。”蘇慶洋連忙求助政府扶貧部門觀摩指導獻計策,邀請紀檢監察干部志愿者做宣傳,還請當地土特產電商進行網上銷售……一套“組合拳”打下來,1萬余斤掛面很快銷售一空,甚至來年的訂單都有不少。
立足職責推動補實短板打牢基礎
1月17日,正值農歷小年。當天上午,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紀委書記阮積梅與縣扶貧辦副主任符貴文一行,來到下黨村羅興堂家走訪,老羅一家正忙著打掃房子,清理衛生,準備過年。
老羅今年56歲,此前一直在老家下黨鄉楊溪頭村務農,因為各種原因,家里一直都很困難。得益于精準扶貧造福工程,僅幾個月時間,羅興堂家就建起了70多平方米的水泥磚瓦房。2019年,羅興堂的房子在原有基礎上,又加蓋了兩層,這下祖孫三代的安居夢有了著落。
為確保黨的政策落到實處,壽寧縣紀委監委定期聯合縣扶貧辦、縣扶貧督查室對全縣14個鄉鎮開展脫貧攻堅落實情況專題調研。通過個別訪談、查閱檔案資料、入戶訪查核驗等方式了解惠民政策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不斷筑牢脫貧攻堅基礎。
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就要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這離不開紀檢監察機關的保駕護航。
1月23日上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紀委書記、監察辦主任湯琦又一次來到該鎮北塢村邊上的黃石垅水庫查看,站在平整的土地上遠遠望去,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盡收眼底。
此前,北塢村、勤里村、云峰村都是區級薄弱村,村年經營性收入在20萬元以下,而黃石垅水庫就處于三村交界處。2019年年初,為打贏這三個薄弱村的集體“消薄”攻堅戰,義橋鎮黨委政府啟動黃石垅水庫綜合整治行動,希望通過盤活存量資產、增強造血功能等途徑,實現庫區整體景觀提升與村級經濟創收增收。
湯琦作為黃石垅水庫綜合整治行動負責人,整治行動還沒開始,就收到群眾反映北塢村原村干部老陳以家人名義低價占用該村位于黃石垅水庫周邊的集體土地的問題。
為保障中心工作推進,湯琦立即組織人員成立調查組,白天踏看現場、找人談話,晚上分析搜集資料,短短五天就將問題查清了。
“我愿意主動退出,為我們北塢村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經過擺事實、講道理,拆除違建得到了老陳以及租賃企業主的支持。以此為契機,北塢村同步盤活了黃石垅水庫周邊的該村所有可用土地資源,共計10余畝。
“目前正在洽談浙江省‘生態小鎮’項目,落地后預計每年可為該村增加集體收入200萬元以上。”談及未來,湯琦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