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 落實到位

發布時間:2020-03-03 08:03:1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微信圖片_20200303083954.jpg

微信圖片_20200303083958.jpg

上圖:日前,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開始復工后首批春茶的采摘。作為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結合茶園優勢,開展產業扶貧,吸納貧困婦女加入到合作社中來,帶動當地貧困婦女脫貧致富奔小康。

圖為2月27日,白沙黎族自治縣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員工在茶園內采摘春茶。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下圖:貴州省榕江縣污略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家祥組織村民搶抓農時,管護脫貧產業,為增收打好基礎。圖為村民在板藍根苗圃地除草。

楊成利 攝

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顯示,繼去年底西藏宣布所有貧困縣退出后,截至今年2月底,河北、山西、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陜西等8個省市的所有貧困縣已宣布脫貧摘帽。

這意味著,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中國仍在脫貧攻堅的既定軌道上堅定前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今年脫貧攻堅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現在還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響,必須再加把勁,狠抓攻堅工作落實。”

當前,脫貧攻堅剩余任務中的貧困底數已經很清晰,下一步仍舊要堅持精準方略,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精細的工作,確保剩余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向貧困發起最后總攻。

一份“云檔案”的建成

當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詞越來越多出現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重點問題的解決辦法也悄然升級

“張某某,家中3口人,耕地面積3.6畝,住房面積110平方米,磚混結構,已通自來水,2016年識別為貧困戶,因病致貧,妻子患有糖尿病……”打開陜西漢中“互聯網+精準扶貧信息系統”,點擊“我的幫扶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以及最近動態一目了然。通過這個系統,全市扶貧干部收集貧困人口各類信息,并進行綜合分析,弄清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為全市23萬戶6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起了到戶到人的“云檔案”。

“住房安全、飲水安全是貧困戶脫貧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如何才能做到實時監測,重點關注,不漏一戶?”面對這一難題,漢中市扶貧辦將人工智能識別技術引入“互聯網+精準扶貧信息系統”。進入系統,查看“漢中市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指標篩查中心”,各項篩查選項中,“AI房屋識別”“AI飲水識別”兩項格外引人注意。

“AI房屋識別”選項有“識別為土木結構、國扶辦住房達標”“識別為土木結構、無易地無危改”等8個標準。同樣,“AI飲水識別”也有“識別為疑似非集中供水”“識別為疑似取水環境較差”“識別為很好”等6個標準。每個標準包含所有符合該選項的貧困戶“云檔案”,并配有照片。

“這些照片由7萬幫扶干部采集上傳、分類標記。經過一定‘訓練’后,系統就會自動對照片進行篩選過濾,目前準確率達到85%以上?!睗h中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每一位貧困戶數據集成后,這些微觀信息便形成了“貧困對象分布云地圖”,點擊即可查看村類型、人口規模、貧困發生率、脫貧計劃、戶基本情況等各類幫扶信息。

精準扶貧離不開數據精準。用好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識別等互聯網技術,對扶貧對象精細化識別,對扶貧項目、資金、措施精準安排,對扶貧成效精確管理,解決“不知道幫啥”“幫扶不扎實”等問題,通過精準有序,實現效率翻倍。

一趟“小慢車”的堅守

如果先進的高鐵是中國的大動脈,那么“小慢車”就是毛細血管,為中國最細小的細胞組織提供營養

在四川大涼山的深處,有一趟非常特殊的列車,被當地人稱為“小慢車”?!靶 笔且驗檫@趟車全程只有353公里,而“慢”是因為高鐵1個小時就能跑完的車程,這輛車卻要朝發夕至地跑上9個小時。

“小慢車”車次編號是5633/5634,每天對開一列,橫穿四川涼山州最貧困的地區,其中有兩個國家級貧困縣,是沿線那些小站上唯一一趟停靠的列車。大家都管“小慢車”叫“移動的集市”,很多老鄉們坐著“小慢車”,把自家的農副產品賣到附近鎮子的集市上,然后買上糧食、水果、日用品回家。

直到今天,“小慢車”的票價還是二十多年前的標準,最少只要2塊錢,全程也只要25.5元。貨物不收錢,禽類、水果、蔬菜和編織品都允許上車。也正因此,村民們自家產的農副產品才有了利潤,但是鐵路總公司每年要為慢火車提供虧損補貼1000多萬元。

2020年,中國雖早已全面邁入高鐵時代,在全國各地,仍然保留著80多列類似的慢火車。它們連通了山里和山外,有的是當地老鄉們看到外面大世界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有的為大山里的孩子們上下學保駕護航,有的為深山里不為人知的美麗風景帶來游客……近些年,不少慢火車還開始搭建起“鄉情列車”的信息平臺,乘務員收集匯總沿途各地的趕集日和購買需求,幫沿線困難群眾銷售農副產品,成為鄉親們的“致富專列”。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進一步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狠抓政策落實。在大涼山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市場活力不高的深度貧困地區,百姓最需要的不僅是直接給予物資幫助的“輸血式”扶貧,而是能夠發展起自家產業渠道的“造血式”扶貧,是山里與城里之間能夠流通起來,讓自家的產品走出去。只有切實符合貧困群眾需求的幫扶,才能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依靠自身努力擺脫貧困。

一間“綠色銀行”的出現

因地制宜,才能讓脫貧效果最大化,這是中國脫貧傳奇的一條重要經驗

在河北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的大石砬村,68歲的劉寶才正在村里的林子里巡看。既要防火,也要查看樹木的長勢,作為村里的生態護林員,這是他的例行工作。

大石砬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地處壩上地區,海拔高,一般的經濟作物和果樹在這里難以生長。2018年,村里來了駐村扶貧工作隊。根據這里的自然條件,工作隊確定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路。在機制上大膽創新,在村里成立了林木種植合作社,并成功申請了河北省首個合作社造林項目。

“種樹可咋賺錢嘞?”起初,劉寶才一臉疑惑。不久后,他就收到了合作社的用工消息。兩年的時間里,工作隊先后實施了合作社造林項目、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示范推廣項目、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等。不僅合作社的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村民和貧困戶獲得分紅,還增加了就業機會。

昔日山溝溝里不起眼的綠樹,如今成了村民們的“綠色銀行”。800畝生長老化的楊樹通過技術改造后,重現生機和綠色。而樟子松嫁接紅松后,500多畝地里每年可收獲紅松的果實——松子,成為今后村民的長效收益。

如今的大石砬村森林覆蓋率達到43.8%,相繼獲評“國家級森林鄉村”和“國家森林鄉村創建工作樣板村”等稱號。綠色資源正轉變為旅游資源、經濟資源,到訪大石砬村的游客越來越多。2020年,工作隊為村子精心規劃了適合壩上地區的金蓮花種植項目,既可旅游觀賞,又可制茶增收。與此同時,配套的民宿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產業扶貧是一把金鑰匙,但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不同,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更好地推動產業扶貧落地生根,關鍵也是抓住“精準”二字。適合種什么、養什么,有什么地區環境優勢,有什么短板缺陷等問題,都需要提前想明白、考慮清楚、規劃妥當。2020年,在項目安排精準的前提下,拓展新渠道、借力新技術,打贏脫貧攻堅戰必將激發出更大活力。

一支“背包工作隊”的出發

精準派人,才能精準扶貧。深度貧困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打這樣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

“我志愿加入‘背包工作隊’……不奪取攻堅戰最后的勝利決不撤退!”2月20日,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度貧困總攻出征儀式在瀘水市六庫鎮舉行。隨后,100名著迷彩服、背迷彩包的“背包工作隊”隊員,戴上口罩奔赴未脫貧的80個貧困村。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縣和行政村,要組織精銳力量強力幫扶、掛牌督戰。

“我曾經在村里當過兩年的第一書記,熟悉農村工作,又懂民族語言,聽到要組建‘背包工作隊’,第一時間就遞交了請戰書?!迸莘鲐氜k張勰說。

目前,云南剩余貧困人口11.9萬戶、44.2萬人。2020年將成立省市縣三級督戰小組,目前已組建16個省級掛牌督戰小分隊。督戰小分隊將緊扣“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重點問題,確??h鄉村干部、駐村隊員分工明確、任務到人,做到戶戶清、村村清。并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精準施策,嚴格執行貧困退出的標準和程序,實現高質量脫貧。

2020年,脫貧攻堅決戰決勝氛圍越發濃厚。尤其是剩余沖刺脫貧出列的縣,在整合統籌人力資源、保持工作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干部下沉力度步步加大。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因村派人要精準”。根據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把熟悉黨群工作的干部派到班子戰斗力不強的貧困村,把熟悉經濟工作的干部派到產業基礎薄弱的貧困村,把熟悉社會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糾紛突出的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選對了、派準了、責任擔起了,才能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帶領群眾走出一條脫貧奔小康的路。(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