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看到了什么

發布時間:2020-05-25 07:59:09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在《毛澤東周恩來與陳嘉庚》一書中,記述了毛澤東在延安招待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往事,讀來讓人感慨良久。

國內全面抗戰開始后,海外華僑掀起了支援祖國抗戰的愛國熱潮。陳嘉庚先生領導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為祖國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1940年初,陳嘉庚發起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并不辭辛苦,親自率團回國慰勞。

退至重慶的蔣介石把他視為“大財神”,動員了外交部、財政部、宣傳部、海外部等眾多黨政部門迎接,并撥出8萬元接待專款。這些舉動,使陳嘉庚不安,認為“此等虛浮乏實,與抗戰艱難時際不甚適耳”。于是,他在重慶各報刊登一則啟事:“聞政府籌備巨費招待慰問團,余實深感謝。然慰問團一切費用已充分帶來,不欲消耗政府或民眾招待之費。在此抗戰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即使這樣,陳嘉庚在重慶期間,還是常常被請去赴宴,有時一天還不止一次。

陳嘉庚回國慰勞考察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歡迎和重視。當時在重慶的董必武、葉劍英等人曾專門去拜訪陳嘉庚。一次,陳嘉庚出席中共駐重慶辦事處的歡迎茶會,會中陳嘉庚詢問:“若往延安,交通是否方便,行程如何?”葉劍英當即一一作了回答。不久,陳嘉庚接到了毛澤東專電,邀請他訪問延安。

1940年5月31日,陳嘉庚一行抵達延安,受到延安軍民的熱忱迎接。短暫休息后,他出席了延安各界的歡迎集會。陳嘉庚是個有心人,他除留意共產黨與國民黨歡迎場面、氣氛的不同外,還十分注意觀察共產黨領袖們的日常生活。陳嘉庚到延安的第二天下午,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親切接見了他。晚上,毛澤東宴請陳嘉庚,說是“宴請”,實際上十分簡單:吃的是洋芋、豆腐等陜北農家菜,外配一味雞湯。窯洞里僅有一張舊飯桌,以白紙代桌巾覆蓋桌面,蔬菜是毛澤東他們自己種的。晚飯開始時,毛澤東抱歉地解釋道:“我沒有錢買雞,這只雞是鄰居老大娘知道我有遠客,送給我的!”陳嘉庚看了看飯菜,想起在重慶蔣介石宴請他的奢侈,無限感慨!

對延安當時的清苦,毛澤東沒有遮掩,也沒虛擺排場,而是實事求是,本然待客。這頓飯雖顯簡單,卻透著真誠,陳嘉庚吃得無拘無束,暢快愜意。他后來在《南僑回憶錄》的序言中寫道:“余久居南洋,對國內政治,雖屢有風聞而未知其事實究竟如何,時中共勢力尚微,且受片面宣傳,更難辨其黑白。及至回國慰勞,并至延安視察,見其勤勞誠樸,余觀感之余,衷心無限興奮。”

細想下來,即便延安當時再艱苦,作為共產黨的領導人,舉全邊區之力,擺下一場像樣的宴席應該是可以想得出辦法的,但毛澤東沒有這樣做。據《陳嘉庚傳》記載,毛澤東請陳嘉庚吃的那頓飯,實際上算下來僅1.5元;相反,蔣介石宴請陳嘉庚時卻排場十足,一頓飯花了800銀元。從延安的招待中,陳嘉庚看到了共產黨人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的優良作風,并意味深長地說:“得天下者,共產黨也!”對蔣介石的奢華招待,陳嘉庚卻反感,非但不領情,還指斥了國民黨政府揮金如土的頹腐習氣。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秋,人民身處苦難深淵,抗日將士在流血奮斗。共產黨人在異常艱苦的經濟環境里,在血雨腥風的戰爭環境中,戒奢倡廉,“節約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陳嘉庚從這一點,看出了共產黨得民心、得天下的歷史必然。回到南洋后,陳嘉庚向僑胞如實報告了他在國內視察的見聞與觀感,后又對兒子欣慰地說:“此次勞軍經延安所見,深感中國有希望了!”

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招待陳嘉庚的往事,已過去80年了,但這一好傳統好作風,卻值得我們永遠珍存心中。以史為鑒,溫故知新,我們更應警醒: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傳家寶,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趙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