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做細村級監督 切實提升監督全覆蓋實效

發布時間:2020-04-25 08:04:43   來源:紅河州紀委監委

為進一步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加大對農村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的監督力度,近年來,紅河州進一步完善村(社區)監督網絡,推動監督力量下沉一線,做細村級監督,推動監督全覆蓋具體化、精準化,全面提升監督全覆蓋質效。

建立村(社區)監察聯絡員制度  “近距離”監督

“作為一名新任職村級監察聯絡員,我將認真做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科學決策的‘參謀員’、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的‘監察員’、基層矛盾化解的‘協調員’,讓全面從嚴治黨的‘觸角’在基層落地、下沉、扎根。”石屏縣牛街鎮他臘村新聘用的村級監察聯絡員小張在接收村級監察聯絡員聘任書時鄭重說道。

為加強監督的精準度,紅河州建立村(社區)監察聯絡員制度,把“探頭”安裝到村級,將監督延伸到最基層。

蒙自市余家寨村民在發現小組長侵占農村集體土地0.3畝后,向村監察聯絡員反映,聯絡員第一時間向文瀾街道紀委反映,街道紀委在收到問題線索后立即開展調查處理,并將結果第一時間向村民進行了反饋,被侵占的土地重新歸還村民。蒙自市共聘請了101名村級(社區)監察聯絡員,對11個鄉鎮86個村委會15個社區行使公權力的人員實施監督全覆蓋。

用好少數民族紀檢監察“翻譯官”“無障礙”監督

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點,該州發揮懂少數民族語言的紀檢監察干部優勢,巧用“翻譯官”,深入開展監督執紀工作。

安排精通本土少數民族語言的紀檢監察干部參與接訪處訪,拉近與上訪者的距離,使接訪過程交流順暢,提高接訪工作滿意度,避免因溝通不暢影響工作。

在廉政文化宣傳和警示教育的過程中,選派本土少數民族干部擔任“黨風黨紀宣傳員”,用民族話講“拍蠅”、道“打虎”,切實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對黨紀法規的認知度。

在調查核實、詢問取證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需要,注重選派政治過硬的少數民族干部充實到監督執紀的隊伍中,充分發揮民族干部的語言溝通和民族情感優勢,聯通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的第一線,提升紀檢監察機關公信力。

暢通基層群眾發聲渠道  “不留白”監督 

“除了調查問卷上的這些問題,您還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想要反映嗎?”金平縣紀委監委干部一邊填寫《金平縣紀檢監察機關開展信訪舉報“大走訪、大排查”調查問卷》,一邊耐心詢問受訪群眾。

該州通過開展日常監督檢查、專項檢查、巡察等多種形式,走訪入戶,調查了解,變上訪為下訪,面對面收集群眾反映的問題和訴求,確保監督“不留白”。

金平縣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理念,開展信訪舉報起底大排查、大走訪工作,了解群眾對信訪問題辦理情況是否滿意、鄉鎮和村組干部是否糾正不良作風、對紀檢監察工作還有哪些意見建議等,搭建干群“面對面”溝通交流平臺。

河口縣把切實維護村民利益作為巡察重點,采取電話預約、集中走訪、錯時走訪等方式,對“重點人、重點事、重點項目”進行全面走訪,拓寬巡察發現問題的渠道。深入到百姓家中、田間地頭,充分聽取兩代表一委員、老黨員、貧困戶、低保戶等的意見建議,在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中訪民情、察民意,重點關注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和“微腐敗”問題。(周笑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