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主任,第一巡察組到你單位召開巡察反饋意見會,你們的聯絡員沒有及時通知我派駐紀檢監察組參會。此前建立紀檢監察組與黨組主要負責人溝通會商機制的時候就明確了此類事項,巡察反饋這么重要的會議派駐機構沒有參會是不應該出現的失誤,我紀檢監察組要反思檢討,你單位也要反思檢討。作為一把手要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責任,及時對該事件有關人員進行督促和提醒……”
這是近日勐臘縣紀委監委駐縣政協辦公室紀檢監察組組長與一監督單位一把手面對面提問題、“唱黑臉”的情景,也是該紀檢監察組解決在監督工作中對監督對象不敢“當包公”“唱黑臉”的實踐,目的是及早發現和解決可能影響工作推進的苗頭性問題,將監督做在前頭。
“你單位2名干部職工在考核組工作人員在場的情況下,無視紀律和規矩,自顧自玩手機……希望你單位以此反思此前提出的因人員緊缺導致工作滯后原因。”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現場,考核組組長對某單位一把手直接提醒。
上醫治未病,幫助提前做好預防,不給疾病萌發的機會,是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今年來,全縣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注重將治未病工作理念傳導到被監督單位,督促各單位黨組會用、用好第一種形態。從最初主要由紀檢監察機關發現問題并督促運用“四種形態”,到能夠自主發現問題并常態化運用“四種形態”,駐縣政協辦紀檢監察組綜合監督的單位中,4個單位黨組已將治未病的理念運用到干部的日常教育監督管理中。另外5個單位黨組也實現了運用第一種形態對黨員干部進行批評教育、幫助及處理上“零”的突破。
在持續深化“三轉”中,該縣紀委監委不僅牢牢抓住主體責任這個關鍵來推進“四種形態”走深走細,自身在運用“四種形態”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合理化和精準化。今年來運用“四種形態”批評教育和處理干部132人次,第一種形態62人次,占比46.6%,同比增幅106.7%。治未病的監督理念讓第一種形態處置人數占比逐年遞增,倒金字塔的分布結構也愈發明顯。(高歡 朱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