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檢人·手記】“走親戚”的妙味

發(fā)布時間:2020-03-14 08:11:54   來源:大理州紀委監(jiān)委

“你們早啊,明天我就要出去打工了,來村委會辦理外出手續(xù),順道來跟你們道個別。”

今天早晨,剛到辦公室不久,隊友的“親家”老譚就走進來,主要是辦理外出務工手續(xù),雖然業(yè)務不在我們這個辦公室,但他業(yè)務辦完還是進來找隊友坐了一會兒。聽說他明天就要出去打工,隊友趕緊抓住這最后一天的機會,提出要到他家“走親戚”,聊到興起就這么愉快地決定了。

咱們農(nóng)村有句俗話說得好:“親戚是越走越親,不走不走感情就淡了。”算算自己與掛鉤貧困戶結(jié)“親家”也有四五年了,回過頭來想一想,去的次數(shù)是多了,但每次去都很匆忙,還真沒和“親家”一起吃過飯,心里還真覺得缺了點啥。

雖說只是去吃頓飯,但也得有個“走親戚”的樣,隊友買了牛奶飲料帶上一份心意,到了老譚家。見面的開場白都是從拉家常開始,但這家長里短卻是“有料”的,最簡單的便是彼此都熟識且印象更加深刻,連去蹭飯的我們,老譚一家老小喊著都特順溜,聊著聊著連“掛角親”都給敘出來了。感情升溫之余,便是八仙過海“好漢當年勇”,過往奮斗經(jīng)歷大比拼,回看到現(xiàn)在,老譚住進了小別墅,兒子申請扶貧貸款開起了火鍋店,自己在昆明幫人看管倉庫,活計輕松待遇不錯,老伴專門看家?guī)O女,小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談到動情之處,老譚不禁感慨:“過去那個錢難掙啊,有力氣沒處使,現(xiàn)在形勢好了,國家政策也好,打工還給生活補貼,出門腳底都沾不到泥……”飯桌上一邊幽默一邊“串”工作,從個人、家庭到村集體、國家社會,天南地北聊得無話不談,“兩心”相印,親不到一塊都不行。

從掛鉤時輕描淡寫的生疏,到找不到話說的尷尬,到彼此的熱情客套,再到“主人”般的輕車熟路,我們七手八腳一起洗碗收拾,一起打掃衛(wèi)生,一起喝茶賞花,真正的“親戚感”油然而生。說到脫貧攻堅,老譚嫂也忍不住插了嘴:“你們這些干部也不容易,農(nóng)村情況復雜,這兩年干工作還是辛苦的!”簡單樸實的語言,卻充滿了理解和體諒,想想工作的艱難和辛苦,這無疑是一份深情的關(guān)切和鼓舞。

“串個門、吃頓飯、掃次屋、交次心”,這樣一種普通簡單的“走親戚”方式卻能增進彼此了解,拉近心靈距離,密切干群關(guān)系,讓組織安排的“緣分”有了情感和靈魂。(孟春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