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隊長,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你們怎么還有心思在山地里種起了茼蒿菜?”在下村走訪中我看到青云村的扶貧工作隊長和隊員挽著褲腳在山地里忙著拔雜草,心里不禁有些生氣。
“陳書記,這個不是茼蒿菜,這是萬壽菊,這個可以做藥的。”張隊長笑著說。
“這段時間各項工作任務繁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可不能松勁懈怠啊!”我心想借這次機會好好約談一下這幾個“不用心”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今年受疫情影響,村里有些貧困群眾沒能外出務工,我們幾個隊員就在一起商量了一個辦法,想通過種植一塊萬壽菊示范田先解決一部分貧困群眾的務工問題。”張隊長解釋道。
“是嗎?想了什么辦法,你們給我講講。”我帶著疑問詢問張隊長。
“我們三個工作隊員商量先由我們三人墊資在這片核桃林下種植60畝萬壽菊,同時我們已經聯系好了一家收購萬壽菊的公司,等收益之后我們自己只拿回墊付的那部分資金,其他收益全部捐獻給村委會用作公益事業。我們這樣做,一是可以先試先行,帶動其他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二是可以解決大概900人次的貧困群眾務工問題;三是嘗試性為村集體收入拓寬渠道。”張隊長看我一臉疑問認真地解釋。
“你們這個想法不錯,但是你們萬壽菊示范地的土地是怎么解決的?你們墊出多少資金?按正常收益一年可以有多少收入?你們如何向貧困群支付勞務費用?你們的財務賬如何管理?如果出現虧損怎么辦?”出于一名紀檢監察干部的職業本能,我向張隊長拋出了一系列問題,張隊長一一為我進行了解答,并向我保證在進行萬壽菊示范田種植過程絕不會觸碰“紅線”。
聽完張隊長的解答,一股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們作為普通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心系群眾,用汗水灑滿田間,與我們青云村的彝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盡著自己微薄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問題,雖稱不上偉大但是也不負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作為一紀檢監察干部,是否應該像他們一樣,主動深入到群眾中去,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解難題?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我忽然為自己心中最初的疑慮而羞愧,但也慶幸自己能夠看到并了解這一切,張隊長和隊員們用實際行動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陳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