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民莫作第二杯

發布時間:2020-01-09 08:30:4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記載:成化中,有汝寧楊太守甚清,其附郭汝陽劉知縣甚貪。太守夜半微行,至一草舍,有老嫗夜績,呼其女曰:“寒甚。”命取瓶中酒,酒將盡,女曰:“此一杯是楊太爺也!”復斟一杯曰:“此是劉太爺!”蓋酒初傾,則清者在前,后則濁矣。聞者賦詩曰:“憑誰寄語臨民者,莫作人間第二杯。”

在《古今譚概》中,還有一番耐人尋味的對話。嘉興許應逵為東平守,甚有循政,而為同事所中,得論調去,吏民哭泣不絕。許君晚至逆旅,謂其仆曰:“為吏無所有,只落得百姓幾點眼淚耳。”仆嘆曰:“阿爺,囊中不著一錢,好將眼淚包去作人事送親友。”許為一拊掌。許應逵為官多行善政,調離時囊中空空如也,百姓用眼淚來送別。百姓之淚雖輕,卻重如泰山。

為官者,守法奉公,擔當為民,本是職責使然、義之所在。然而,卻有一些人,如清代鄭板橋在《歷覽三首》里所描繪的:“歷覽名臣與佞臣,讀書同慕古賢人;烏紗略戴心情變,黃閣旋登面目新。”這些人雖熟讀圣賢之道,奈何一戴烏紗,丑陋嘴臉陡現,反反復復上演著飛蛾撲火、人為財死的荒誕戲。由此可見,“莫作人間第二杯”,并不容易。

須有定力,識得破、忍得住。貪腐所得都是不義之財,豈能長久!自己花不完,欲留給子孫?但看林則徐精辟見解:“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正所謂“事理看破膽氣壯”,嚴以修身,正心明道,慎獨慎初慎微慎友,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方能保持“八風吹不動”的定力,做到“心不動于微利之誘,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須存戒懼,不越軌、不逾矩。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要正確行使權力,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就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系。自古敬畏無遺禍,從來任性有后殃。敬畏自然,則遵循規律;敬畏人民,則造福桑梓。黨員干部如果心中無戒,率性而為、任性而行,必然行差踏錯,乃至破紀破法。

須負責任,勇擔當、勤作為。曾國藩在論及修身時認為,“欲去驕字,總以不輕非笑人為第一義。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早起、慎言,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稍加注意都不是什么難事。而恪守清廉,當“落子”于時時處處事事,當從不受一次吃請、不收一個紅包、不占一點便宜始,防微杜漸。忠誠干凈擔當,心中要始終裝著老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做到不謀私利、克己奉公。(李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