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繁忙的春耕時節,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央還專門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指導全國分區分級恢復生產秩序,開展春季農業生產。
俗話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業生產與節令密切關聯,即使在疫情防控的當下也必須爭分奪秒搶抓春耕,只有這樣才能穩定春播面積,穩定夏糧產量,打贏農業生產的開年第一仗。
事實上,中國人對農業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來源于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古代中國是一個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農耕作為最基本的經濟形式,支撐著社會生產生活。因此,人們始終把春耕視為開年的頭等大事。
正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在古代,農業被認為是天下之本,人們主張遵循時令、不違農時。唐代貞觀年間,國家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主張“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迎衣食,以不失時為本”。《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政府曾將一項重要的國家典禮由二月推遲到了十月,而其中的原因是二月正值春耕大忙時期,舉行典禮需要招募兵丁,必然耽誤農事活動。
可以說,盛唐時國家繁榮的原因之一正是當時推行了許多利于農業生產的政策,保障了糧食供應,最終國富民強。林則徐說:“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之本務。”在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糧食是重中之重,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中國古代農書也大都有類似觀點,四大農書中的《農政全書》以“富國必以本業”為主導思想,《氾勝之書》有“夫谷帛實天下之命”的論述,而《農書》《齊民要術》的撰寫也都寄托了作者以農業改善民生的愿望。
事實上,糧食生產供應不僅關系人民生活、國家貧富,而且涉及國家安全。墨子對糧食安全問題有過論述,他指出糧食生產是圣人治國的法寶,將“畜種菽粟不足以食之”列為危及國家安全的七種心腹大患之一。為解決糧食問題,他提出“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的觀點,強調國家至少要儲備能夠支撐三年的糧食,“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而古人建立倉廩系統來儲藏糧食以預防饑荒和戰爭的行為,可以說是對墨子這種糧食安全思想的延伸。
如果說墨子從理論層面作出了分析,而管仲則通過實踐告訴我們糧食的戰略意義。《管子》記載,齊桓公想要攻伐楚國,又害怕楚國強大無法成功,就向管仲請教。管仲便讓齊桓公以高價收購楚國活鹿。楚王得知此事,大力支持楚國百姓捕捉活鹿賣給齊國。于是,楚人紛紛放下農活,上山捉鹿。就在此時,管仲讓人悄悄收購楚國糧食。后來,楚國賣鹿賺的錢比往常多了五倍,齊國囤積的糧食也比往常多了五倍。當楚國百姓無糧可食時,管仲關閉國界,中止通商。結果,楚國十分之四的人都逃到了齊國。不過三年,楚國就投降了。可以說,楚國的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樹立正確的糧食安全觀。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什么年代,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縱觀新中國70年建設歷程,我們始終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堅定走糧食安全之路,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意義不言自明;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力組織好春耕生產,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意義更加重大。(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