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前至元年間(1264年-1294年)的事情。至元這個年號在元朝使用過兩次,一次是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一次是在元惠宗妥懽帖睦爾時(1335年-1340年),為了避免混淆,在至元年號前,加“前”或“后”以示區別。
在御史臺管理文書的卜天璋,也許沒有想到自己竟被拘捕到內廷。事情說起來也不復雜,有位侍御史依仗自己的權勢貪人錢財,恰被監察御史發現,監察御史的奏折還沒來得及往上遞,也不知是怎樣走漏了風聲,這位監察御史與卜天璋就被以誣告之名,拘捕到內廷。監察御史面對送來的飯菜,無心進食,暗自垂淚。卜天璋發現了他的眼淚,問他何故。監察御史坦陳相告:“我已經老了,膝下只有一個女兒,我很疼愛她,她知道我被捕后,已經好幾天吃不下飯了。”說罷又是一聲長嘆。卜天璋寬慰道:“身為御史臺官,死于盡職,這是道義所在,何必為兒女而哭泣呢。”監察御史聽后,面露慚愧之色。不久,兩人都被釋放。
卜天璋“長負直氣,讀書史,識成敗大體”,不僅說話直來直去,不喜藏著掖著,為官任事也很耿直。經過御史臺的磨練后,卜天璋又到中書省任職,中書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機構。卜天璋到中書省時,執掌中書省大權的是順德王,卜天璋“事有可否必力辯”,總是直言不諱,雖然對事不對人,但也難免讓一些長官不開心,但卜天璋依舊不改其直。順德王常聽從他的建議,并嘉獎道:“掾能如是,吾復何憂!”
這時的卜天璋還只是“掾”,為輔佐之官,不能獨當一面。元成宗時,他獲任工部主事,后來在元武宗時,又提拔為刑部郎中。元武宗在朝堂上召見卜天璋,正好興圣太后也在座,武宗對太后說:“這就是那個不貪賄的卜天璋。”武宗又命卜天璋調查棘手的案件,對左右大臣說:“天璋是廉潔謹慎的人,讓他調查,他一定能查出實情。”卜天璋當得起這樣的評價,果然不負所望。
卜天璋除了在朝中任官,也有在地方為官的經歷。卜天璋任饒州路總管時,朝廷下令改革田制,田地乃百姓衣食之根本,若是心術不正的人,恐要利用這個機會上下其手、從中得利,卜天璋卻是“聽民自實,事無茍擾”,取得的效果是“民大悅,版籍為清”。因為改革田制之事,地方上的官員競相討好中書省官員,害怕自己被穿小鞋,卜天璋堅持不行賄賂,有人因此“惦記”上了他,想暗中尋出幾件他的違法之事上告,結果卻是一無所得。
在饒州任職時,有一年遭逢饑荒,卜天璋將要開倉賑濟災民時,屬官以為不可,因為尚未獲得上級的同意,卜天璋怎會不知道救荒的程序呢,然而面對嗷嗷待哺的饑民,他知道開倉賑濟刻不容緩,他對屬官說道:“百姓餓成這樣了,如果一定要等到同意才放糧的話,恐怕百姓已經餓死了。沒有申請獲得同意的責任,由我一個人來承擔,不會連累諸位的。”話畢而開倉,救活百姓無數。
卜天璋臨事,只想著怎樣把事情辦好,許多別人瞻前顧后的環節,他并不考慮,并不是因為他魯莽,而是因為他有承擔的勇氣。天歷二年(1329年),卜天璋已是高齡,“蜀兵起,荊楚大震”,朝廷任命他為山南廉訪使,有人說卜天璋年老,肯定不會赴任了,卻再度預測錯誤,卜天璋說:“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恒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此言真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壯志。
卜天璋告歸回到家鄉后,將自己的積年獲得的俸祿,分給親戚朋友,家中毫無積蓄,日子過得清貧,別人以為苦,他卻泰然處之。孔子稱贊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晚年的卜天璋也擁有這樣的“顏回之樂”,而從其一生的仕宦經歷來看,這樂趣也并不只在老來歸鄉之后驟得,乃由其少年即勃發出的“直氣”所引導出。(陳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