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御史張養浩:寫下上萬言書

發布時間:2020-05-04 08:11:24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公元1270年,張養浩生于濟南。他自小熟讀儒家經典,將修齊治平作為畢生追求。公元1292年,張養浩前往京師,出任禮部令史,后為堂邑縣令。

堂邑縣在元代屬中書省東昌路,也就是今天的山東聊城。他在《初拜堂邑縣尹》一詩中,清晰地表達了出任堂邑縣令的抱負和愿景。張養浩還讓人在縣衙門口掛上了一塊匾額,上題“四知堂”三個大字,成為日后為官箴言。堂邑縣短短三年的基層生涯,讓他體會到一個地方官員應該具有怎樣的品質,寫下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著作《三事忠告》的第一部——《牧民忠告》。

《牧民忠告》開篇便提出:從一名士子成為地方長官,應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夫受人直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曠其事,己則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在他看來,領了國家的俸祿就應該好好為國家做事,不勞而獲、尸位素餐,既愧對良心,也對不住公道、對不起一方百姓。

在“戒貪”這一條中,他又寫道:“普天率土,生人無窮也。然受國寵靈,而為民司牧者,能幾何人?”道理講得樸素而實在:一旦犯罪,上則辜負國家恩寵,中則讓親人蒙受恥辱,下則給鄉鄰帶來災禍。所以,與其在敗露時悲戚,不如在平時就嚴于律己。

堂邑縣任期結束之后,張養浩調任御史臺監察御史,行使監督百官之責。此時朝廷上下腐敗盛行,他性格耿直,看透了蒙元的腐敗根源,認為只有從制度上入手,才能懲治頑疾。《三事忠告》中的第二部《風憲忠告》就在他的御史任上完成寫作。

《風憲忠告》,是針對監察官員的。張養浩把自律放在了第一位,提出一個“嚴”字:“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嚴也。然有官守者則當嚴于士焉;有言責者又當嚴于有官守者焉。”他還對監察官提出了人品標準:“臨難”“全節”。所謂臨難,就是面對危難時要肩負使命,時刻準備對各種官員犯顏直諫,甚至要有隨時獻身的準備。而正因這個工作的風險太大,監察官員尤其需要有堅定的信仰和氣節。

武宗即位后,封賞了大量官員,出現了諸多貪污腐敗現象。身為監察御史的張養浩三次進諫勸阻,均沒有效果。于是他寫下了《上萬言書》,歷數時政“十害”:賞賜太侈、刑禁太疏、名爵太輕、臺綱太弱、土木太盛、號令太浮、幸門太多、風俗太靡、異端太橫、取相之術太寬。

仁宗即位后,張養浩任左司都事,翰林直學士,三年后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在張養浩等官員的竭力推動下,停辦四十多年的科舉重新恢復,給岌岌可危的元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元朝中期出現了被稱為“延祐之治”的短暫盛世。張養浩決心把自己在中央為官的經驗總結下來,這就是《三事忠告》的最后一部——《廟堂忠告》。他試圖幫助官員明確做官的目的,不要在高官顯爵中迷失自我。

《元史·文宗本紀》記載:“陜西自泰定二年至是歲不雨,大饑,民相食”。天災來臨,張養浩受命直奔長安。他目睹了民間疾苦場景,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在賑災的日子里,張養浩向朝廷申請救災資金,緊急分發救災糧,同時對懈怠、舞弊的官員嚴加懲治,令災情大為緩解。白天救濟災民、晚上挑燈辦公,他不敢有絲毫懈怠,最終在任上去世。(張國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