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很暗,她卻光芒四射。
她是黃繼光的戰友,她是用火焰做成的戰士,她是用鋼鐵做成的女人,她是用奇跡做成的故事。不過,在她被武漢一家銀行和警察“扣押勸告”了數小時之前,幾乎沒誰知道她。時光翻篇兒太快,遙遠的歷史已經遠去,都市之夜正華燈齊放。半個多世紀前的一摞獲獎證書褪色發皺了,登過她的事跡的報紙早就發黃并搬進歷史檔案庫了,早年獲得的幾項國家專利,不知今日高度現代化的空降部隊還用不用了,所有熟悉她的老戰友所剩無幾了。她悄悄退居在武漢一個偏遠的小角落里,默默忙著自己的事情。偶爾出門,老伴總是和她十指相扣,像領著孩子。
她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
2018年3月的一天,黑龍江木蘭縣委副書記徐向峰的手機響了,是陌生人——一位老兵金長福,抗美援朝時與英雄黃繼光一個部隊,這讓徐向峰肅然起敬。金長福說,我好不容易才打聽到你的電話,我想說的是,解放戰爭初期,你們木蘭縣有個叫馬旭的小姑娘當兵了,后來一直在軍中服役直到離休,今年85歲,現居武漢黃陂區,我曾經當過她的教官。幾十年來她存下一筆錢,想捐給家鄉,拜托我和縣里領導聯系,商量一下這件事怎么辦,捐款到了以后打算用在哪里?
徐向峰很高興也很感動,問捐款有多少?金長福說,馬老沒說,我也不知道。
徐向峰是年輕干部、高級白領,黑龍江農業大學畢業,本碩博連讀,對教育事業滿懷熱情和感恩之心。木蘭縣是省級貧困縣,此時全縣正在全面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發展提升教育事業是重中之重。徐向峰立即表了態:謝謝馬老對家鄉的熱愛和關心,捐款將全部投入木蘭文化教育事業。過后,他安排縣教育局局長季德三具體操辦此事,直接與馬老聯系。
9月12日,季德三帶著兩位下屬赴武漢接受馬旭老人的捐款。路上,他一直在想,馬老的捐款究竟有多少?估計不會很少,否則不會這么鄭重其事;但也不會太多,一個老軍人就是那點工資,再省吃儉用也不會存多少。下了飛機,金長福和黃繼光的侄女來接他,把他帶到馬老的家。季德三驚呆了。那是黃陂郊區一個村莊邊角上的小房,老磚破瓦,低矮灰暗。有人說,老早以前村民曾把這間無人居住的破房子當過停尸房,也有人說,更早以前這是民國時候荒廢的老軍營,大都被村民拆了,只剩下這一間。季德三走進小院,院內有幾棵橘樹,空地上種了些茄子青椒之類的蔬菜,倉房外的墻壁上立著鋤頭、鐵鍬、糞叉。聽院子里有了動靜,一位身材矮小、滿頭銀發的老太太迎了出來。
跟著,馬老的老伴顏學庸也迎了出來。
馬老身高不足一米五,瘦瘦小小的樣子。上身穿一件草綠色短袖軍裝,下身是迷彩軍褲,一雙人造革皮鞋多處掉皮,鞋面還裂著幾道口子。老人家熱情地拉住季德三的手對老伴說:“太好了!我的家鄉來人了,幾十年了,這是家鄉人第一次到我家……”季德三完全想不到,85歲的馬老,這會兒卻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手舞足蹈,說話響亮爽朗,思維靈動敏捷,一舉一動依然透著軍人的風采。
走進房間,借助昏暗的光線,季德三仔細環顧四周的一切。破舊的沙發露著發黑的棉絮,斑駁的墻壁掉了很多墻皮,幾樣家具磨損得露出木紋,小木桌上放著兩只碗,里面是沒喝完的土豆地瓜稀飯,地上堆著一摞摞報紙雜志。最讓季德三驚異的是,屋里到處貼著寫滿日語單詞的小紙片,顯見老人家還在學習日語……
季德三有些懵了。這就是副師級老干部的家宅嗎?馬老看出了他的詫異,笑著解釋說:“前幾年干休所搞裝修,我們臨時搬到這里。等裝修好了,我家這一堆東西也懶得搬了,反正就我們老兩口,也圖個清靜……”季德三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這位老同志看起來窮困潦倒,能有多少存款啊?
寒暄一會兒,老人言歸正傳,表情也變得鄭重。她戴上老花鏡,提出要看看季德三的身份證、工作證、公函和事先打印好的空白提款協議書。協議書上各項條款凡有不明白不明確的地方,老人提出問題,季德三一一做解釋。一切審查通過,老人摘下花鏡,平靜地說:“就這樣吧,我很滿意。我總共向家鄉捐款1000萬元,這是我的全部積蓄……”
季德三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巨大的數目太出乎他的想象了!陪坐一旁的金長福深知馬老一生走來的艱難,聞此數目也受了極大震動,眼淚一下涌了出來。馬老接著說:“明天有一筆300萬元的理財產品到期,先給家鄉打過去。明年5月還有700萬元到期,到時再打過去。”
季德三激動得熱血沸騰?;璋档墓饩€中,坐在對面的馬老又瘦又小,臉上皺紋深布,如果不是穿著一身軍裝,完全像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老奶奶。此刻,他覺得,那是一尊神,一尊軍魂,一尊豐碑,而且光芒四射!
出了門,季德三立即用手機報告了縣委副書記劉向峰??h領導很快都知道了。他們并沒有興高采烈,他們的眼睛濕潤了??h委決定,馬老的全部捐款,用于建設一座“馬旭文博藝術中心”。
第二天早晨,按照約定,季德三和同事先行一步來到武漢工商銀行機場河支行,等候馬老夫婦。9時許,馬老夫婦趕到。他們共同向銀行工作人員說明了來意??陕犞犞?,認真負責的銀行人員覺得這件事太稀罕也太蹊蹺了,老人肯定是上當受騙了,一輩子攢下如此巨款多不容易??!于是再三勸馬老不要輕信花言巧語。季德三當即出示了木蘭縣政府的公函、教育局的介紹信以及自己的身份證等,但銀行人員還是不信,堅決拒絕轉款,還派保安把季德三等人控制起來,并向當地派出所報了警,要求他進一步“配合調查”。
案涉300萬元巨款,這可是驚天大案??!所長親率4名警察火速趕到,不僅將季德三及下屬隔離審查,還把馬旭、顏學庸和金長福3位老人也隔離起來細加盤問。過后,民警分別給武漢市第七干休所、木蘭縣政府、縣公安局、縣教育局打電話進行核查,并反復詢問馬老存款的來歷、捐款理由等等。事情越搞越復雜,馬老終于忍不住火了,大聲說:“存款是我一輩子當兵攢下來的,捐款給家鄉是我自愿的,你們有什么理由懷疑我?”說到動情處,老人家甚至蹦起來,大喊:“我為家鄉捐款,不用你們管!不要難為我家鄉的人!”
馬老對家鄉的赤子之心,在她的嘶喊和怒火中表露得那樣熾誠那樣激烈,讓季德三淚目。直至下午4時47分,銀行和警察把一切核對清楚,終于相信了馬老的慷慨義舉,300萬元轉入木蘭縣教育局賬戶。近8個小時,事情辦完,馬老已疲憊不堪。
木蘭縣沸騰了。哈爾濱日報發出“馬旭老人為家鄉捐款1000萬元,支持家鄉文化教育事業”的報道,消息很快轟動全國……
2019年2月,馬旭老人被評為“2018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如此說:“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愁/你畢生節儉/只為一次奢侈……”
還沒槍高的小丫,成為會跳傘的外科軍醫
1933年,馬旭落生在木蘭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兩年后有了弟弟,不久父親因病去世。生活沒了著落,母親不得不把襁褓中的兒子委托給老人照顧,領著小馬旭走遍周圍十里八鄉,一邊乞討,一邊靠唱大鼓書掙點高粱米玉米面。但是,“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寇的鐵蹄刺刀和嚴密封鎖下,哪有什么人有心情聽大鼓書??!回家后,娘倆只好到別人家地里,挖點殘留的土豆或撿點玉米粒充饑。饑餓中的小馬旭個子長到一米四幾,再沒長起來。有次,母女倆走到一個熟悉的屯子,發現那里只剩一大片黑乎乎的廢墟,因為鬼子燒殺搶掠,村民死的死逃的逃,這個屯子從此消失了。小馬旭嚇哭了,再轉到別的村時,母親敲著小鼓唱話本,唱到木蘭從軍、岳飛刺字、楊家將的故事,就特別用情用力,把自己和女兒還有那些聽書人唱得熱淚橫流。這是不死的聲音。1945年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李寶國屯村民集體請母親唱了一回大鼓書,頭兩句是:“鬼子滾蛋了,中國勝利了!”這是母親現編的詞兒。過后村民請客,12歲的小馬旭有生以來吃上第一頓飽飯。
1946年,四野(當時叫東北民主聯軍)打到黑龍江,哈爾濱等各大城市和所有縣城相繼解放,窮人笑逐顏開。1947年3月,聽說四野要擴軍南下,解放全中國,馬旭蹦著高兒跑到招兵處,要求參軍入伍。招兵干部說:“瞧你長得像豆芽菜似的,還沒槍高,還是個小丫蛋兒,回家去吧!”
馬旭倔強地說:“我才14歲,還會長個兒的!”
招兵干部哈哈大笑:“可部隊不能等著你長個兒啊!”
正在后屋辦公的科長走出來瞅瞅馬旭,問:“上戰場要流血犧牲的,你不怕嗎?”
“怕死我就不來了!而且我還會自己療傷,我家是祖傳中醫。”
科長眼睛一亮:“部隊南下要打大仗了,就收你當個衛生兵吧。”
小丫頭穿上肥大的灰藍色軍裝,經過半年培訓,跟著滾滾鐵流一頭闖進炮火連天的遼沈戰役,又跟隨黃繼光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闖進抗美援朝的戰場。她人小鬼機靈,在槍林彈雨中穿來穿去,為傷員包扎,為戰士送食送水。敵軍一發炮彈把她埋進土里,她使勁活動活動,小腦袋鉆出來了,接著把軍帽摳出來了……1952年10月19日晚,上甘嶺戰役打得極為慘烈十分膠著,四川娃黃繼光用身體擋住碉堡槍口,壯烈犧牲,年僅21歲。志愿軍官兵躍出戰壕,高喊著“為黃繼光報仇!”漫山遍野向敵軍陣地沖去,與敵軍決一死戰,小小的馬旭就在這支隊伍里。戰后,她獲得抗美援朝紀念章、保衛和平紀念章和朝鮮政府授予的三等功勛章。歸國后,馬旭被保送第一軍醫大學深造。晚年憶起出生入死的戰爭歲月,她激動地說:“和我那些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相比,我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1956年,23歲的馬旭被分配到武漢軍區總醫院。經過多年的戰火洗禮,又經過學習深造和實踐磨煉,當年的“軍中一小丫”成為一位醫術高超的外科軍醫。雖然個子小小的,還梳著兩條小辮,但說話高聲大嗓,工作雷厲風行,手術臺邊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她被同事們譽為“軍中一把刀”,老紅軍出身的陳再道將軍有一次做手術,特別點名由馬旭主刀。
1961年,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5軍改編為空降兵軍。這是我軍一個全新的兵種,一切從零開始。馬旭是出身于這支部隊的“老兵”,遂奉命隨隊參加醫療保障工作。嚴酷的訓練開始了,中國軍人飛上天空,學習飛翔與降落。天空中風云變幻,降落點地形地貌難以預測,危險重重。戰士們攜帶武器彈藥,掛著降落傘從天而降,不少人掛到樹上,滾到坡下,落進河里,頭朝下摔在地上,頭破血流的,鼻青臉腫的,胳膊、踝骨、肋骨骨折的,不在少數。從大山深谷密林中把他們找到,再緊急送往戰地醫療隊駐地,要花費很多時間,常常延誤治療。馬旭急了,強烈要求:“我要跟著戰士一塊學習跳傘!他們到哪兒我到哪兒,這樣傷員才能得到及時治療!”首長連連搖頭:“跳傘是高難動作,何況中國還沒有女兵跳傘的先例。再瞧你個頭兒那么小,體重不足70斤,在空中遇到大風,還不把你吹跑了?”
馬旭吼起來:“作為空降兵的軍醫,要是不能跟著戰士跳傘上戰場,在第一時間搶救傷員,我就等于一個廢物!”
回到戰地宿舍,馬旭用兩天時間在屋后挖了一個近兩米深的大坑,底下墊一層細沙,一處斜坡還挖出幾層臺階——否則她跳下去就爬不出來了。接著她把桌子椅子都搬出來,壘成一個高臺。此后她每天白天工作醫治傷員,晚上回來練習跳傘,一次次從高臺上一躍而下。摔倒,爬起來,再來,注意體會落地瞬間的動作和感覺,身體高度繃緊又充分放松,以保持腰部腿部的彈性……然后,再背上行李卷跳,再背上醫藥包跳,一次次給自己加重……
半年后,部隊舉行落地動作大考核,馬旭再三要求參加。在數百名官兵的圍觀下,小小馬旭從高臺上一躍而下,像一只燕子輕輕落在沙坑上,動作標準利索!首長懵了:“你是不是蒙的呀?”馬旭笑說:“那就讓我再蒙兩次!”
馬旭又跳了兩次,一次比一次輕盈。
1962年秋,馬旭隨部隊進行首次登機跳傘,為了達到一定體重以保持穩定降落,她必須加大自身負載,除了武器彈藥,還有加量的醫藥箱、加重的衣物等等。那一刻,藍天下數百朵綻放的傘花中,只有她一個女兵。此后20多年間,馬旭跳傘140多次,從20多歲跳到50多歲。因她跳傘技術高超,還被選入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試風跳”尖兵分隊。
馬旭被譽為“中國空降兵一枝花”。她的個頭兒太小了,確實像一枝花。
她和愛人做出決絕的選擇,她在父母的墓碑前刻下座右銘——為人類貢獻一切,為革命萬古長青
在練習跳傘的過程中,馬旭認識了教官顏學庸。顏學庸與馬旭同歲,重慶人,他顯然被英氣逼人、勇敢爽朗的馬旭折服了,馬旭也被他的儒雅氣質吸引了,兩人很快相愛并結婚。眼瞅著中國空降兵部隊正在發展壯大,馬旭思考許久,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她對顏學庸說:“我身材瘦小,生育孩子一定很困難。再說我一旦有了孩子,起碼3年不能工作,不能和戰士一起堅持訓練。我不想放棄自己的職責,因此我不想要孩子……”
顏學庸對妻子的愛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對部隊的愛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中國軍人以服從國家利益為最高職責,個人的一切在所不惜。他慨然同意。那是一個寧靜的夜晚,夫妻兩個犯了一生中唯一“向組織隱瞞個人重大事項”的“錯誤”——他們怕領導不同意。在家里,馬旭拉上窗簾,緊鎖房門,偷偷為丈夫做了絕育手術。兩人相約,從此與子同行,一生偕老。這是怎樣忠誠無私、堅定崇高的愛情啊!
馬老在電話中對我說:“這沒什么,因為我們是中國軍人。”
1983年,經過多年研究和反復試驗改進,馬旭夫婦研制發明了輕便結實的“充氣護踝”,大大降低了傘兵著陸時的沖擊力。該用品在空降部隊廣泛使用并獲得國家專利。
1996年,年過六旬的馬旭夫婦又發明研制出“單兵跳傘高原供氧背心”,《解放軍報》對此做了專門報道,產品再次獲得國家專利。夫妻兩個的巨額積蓄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這樣來的。此外,數十年間,馬旭深入發掘家傳中醫藥方,再通過多年實踐,獨創性地配制了許多醫治胃腸道疾病的良藥,受到廣大患者歡迎。每天在她坐診的醫室外,總是排著長長的隊。數十年間,馬旭還先后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填補多項國家和軍界科研空白。
一生學習、一生拼搏、一生創造,馬旭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2011年,78歲的馬旭又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考研!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破格錄取了她。經過多年刻苦治學,大多數學科考試都順利通過,只有日語尚未過關,所以時至今日,她家中到處貼著日語小紙條,有一陣子連鞋面都貼上了。顏老對我說,有一次馬旭出門買菜,忘了把鞋面上的小紙條揭下來,“老太太穿一身軍裝走在街上,回頭率那個高啊……”
1976年3月,為祭奠父母,馬旭回到闊別30年的家鄉木蘭縣。她特意立了一塊新碑,前面刻上父母的名字,后面刻上自己的座右銘:“為人類貢獻一切,為革命萬古長青。”那次回鄉,死氣沉沉的村莊和窮困潦倒的鄉親,給她留下難以忘懷的創痛?;蛟S就在那一刻,她萌發了盡自己的一切力量幫助家鄉父老鄉親的愿望。從那以后,幾十年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作風的馬旭夫婦,對自己更加苛刻了。馬老再沒買過一件新衣服。一件絨衣的右袖口因伏案寫字磨破了,她就把它剪掉,以至于兩個袖口一長一短。家里的電視、冰箱、沙發、辦公桌,一切都是老的,看著比她還老,只有一天一份的報紙和院子里生長的蔬菜是新的……
就這樣,永遠穿著一身軍裝的老兩口從牙縫里,從漫漫時光的縫隙里,擠出了1000萬元。
2019年6月28日,身穿藍色迷彩服的馬旭、顏學庸二老應邀飛赴哈爾濱。在駛往木蘭縣的車上,馬老凝望著窗外飛掠而過的家鄉大地,久久無語,不斷抬手揩拭著滾滾而下的淚水,似在尋覓兒時的記憶。路過松花江大橋,她特意要求下車,憑欄遠眺良久,口中喃喃說:“這是我的母親河,我認識她,記得她,只是兩岸風光變化太大了,太美了……”
抵達“馬旭文博藝術中心”建設現場,馬老一下車就張開手臂,向歡迎她的當地群眾和建設者高喊:“鄉親們,木蘭縣的女兒回來了!”
鄉親們,木蘭縣的女兒回來了!(作者:蔣巍,就職于中國作家協會,作品先后獲第二、三、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等,出版各類文學作品30余部。2019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