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發布時間:2020-02-16 08:31:57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張樹軍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要發揮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借鑒國外應急管理有益做法,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針對這次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又是一項長期任務,為全面理解會議精神,本報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薛瀾教授。

新時代的公共安全與國家應急管理

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是國家在應對突發事件上的理念、制度安排與相關資源保障的總和,其構成和演變決定了一個國家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記者:一些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會考驗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對此,您如何理解?

薛瀾: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當前人類社會面對的安全風險日益增加,給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秩序帶來嚴峻挑戰,如何加強和改善應急管理、有效應對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既考驗著各國政府的治理能力,也體現了各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程度。二是新時代下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的需求日益增長,對安全風險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不能及時有效地應對各類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很可能會影響人心向背和社會穩定,進而引發社會安全乃至國家安全問題。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發展歷程及建設成就,您認為當前還存在哪些短板和不足?

薛瀾: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應急工作主要是分部門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產安全事故逐步進入高發期,安全生產工作得到高度重視。2003年,取得抗擊非典斗爭勝利后,黨和政府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大力推進以“一案三制”(應急預案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法制)為核心內容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全面部署推進新時代應急管理工作,強調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確立了災害風險管理理念、綜合減災理念和自然災害防治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安全發展理念;堅持黨政同責,落實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災害應對中的主體作用和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我國應急管理事業邁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從整體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還存在一些短板:風險防范意識薄弱,面臨巨災應急準備能力亟待加強,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仍待優化,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備,應急指揮協調機制仍待完善,權威應急專家(組)和應急科技決策支撐機制亟待加強,一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干部的應急指揮能力仍較薄弱,應急管理培訓體系不夠完備,公眾應急科普宣教工作亟待加強,部分應急物資日常儲備和產能儲備不足等。

國家應急管理建設面臨新的挑戰

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涉及各層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而且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各類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耦合性越來越強,這些都為構建新時代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帶來巨大挑戰。

記者:面對這些短板,應進一步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您認為要重視解決哪些問題?

薛瀾:一是如何從制度建設上解決“防”與“救”的問題。2018年黨政機構改革后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綜合應急管理部門,可以解決應急救援工作上的集中統籌、資源整合等問題,形成救援合力,減少各類災害事故的損失。但不同的專業部門在不同領域應急工作上仍可以有所作為,對各類災害事故都要有相應的力量實現滅早滅小,防止事態擴大。此外,應急管理現代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加強風險防范工作,化解或減緩各種風險及其危害,從而大大降低應急救援的壓力和損失。這就要求在解決這類問題時,相關專業部門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主動承擔風險防范工作,同時,也需要應急管理部門跨越政府部門界限,發揮好應急指揮機構的統籌協調、綜合防范和應急準備的作用,通過綜合風險監測預警、綜合防災減災規劃、開展災后調查評估等措施,推動相關專業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風險防范工作。

二是如何解決“上”與“下”的問題。當前,應急管理部門上下級之間更多屬于業務指導關系,與“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和災害事故的高效協同應對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在日常應急管理能力建設中此類問題更加突出。同時,地方應急管理能力投入與建設往往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我國基礎應急管理能力薄弱的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各級綜合應急管理部門設立后,從地方應急部門實際情況看,不少基層站所相關人員和職能還沒有整合,應急管理工作大部分由地方安監部門承擔,應急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人員少質效低的問題。

三是如何解決“開”與“閉”的問題。首先,應急管理體系現代化建設需要擯棄閉門建設的思路,推動政府部門之間的開放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開放。高效運行的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需要大量的數據分析作為支撐,需要政府不同部門的通力協作,需要各層級政府的資源共享,需要全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參與。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門之間存在嚴重的數據壁壘,數據“部門墻”和“行業墻”比較嚴重,導致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風險信息不全、風險防范能力較弱的情況比較普遍。其次,各種應急資源和能力建設也存在著部門分割、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在專業化部門管理與屬地化區域管理之間也存在著協調不足的問題。

提高國家應急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必須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持同步。

記者: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國家應急管理作出頂層制度設計,對此,您怎么看?

薛瀾:《決定》明確提出要“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為我們推進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記者: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您認為應從哪幾個方面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

薛瀾:一是轉變觀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從事件應對轉到風險防范。未來的應急管理現代化工作應當實現重點轉移,在風險防范方面狠下功夫。首先,要盡快建立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定期在國家不同層級、社會不同領域開展風險評估工作,將評估結果向社會發布,以增強全民風險防范意識。在風險評估基礎之上,制定風險降低和風險防范規劃,合理配置公共資源,逐步降低各類風險。其次,要建立健全重大災害評估機制和事故調查機制,將調查重點推進到關注風險、政策、制度、標準、技術、能力建設等深層次問題,從血的教訓中深度學習反思,把事后學習的經驗教訓反饋到事前的風險防范中去。

二是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在完善統一高效的國家綜合應急管理指揮體系的同時,給地方政府在應急管理體系設計方面留出充分的創新空間。綜合性應急管理部門的設立,對于統一指揮、整合力量、更加高效地應對各類突發事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應急管理部門在風險防范和應急指揮過程中,作為平行的政府部門去協調其他部門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一個解決的辦法是在中央和各級黨政部門設立跨部門的應急管理委員會,平時負責制定應急管理重大政策,領導協調推動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重特大災害事故發生后,轉化成為應急指揮總部,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政部門組織應急處置工作,保證政令暢通、協調有力、指揮高效。同時,考慮到我國各地面臨的風險圖景差別較大,以及市縣層面應急管理部門需要直接面對風險防范和應急管理的具體工作,建議給予市縣層面應急管理部門在體制機制設計方面更大的自主創新空間。

三是多種方式并舉,大力加強國家應急管理綜合能力的提高和配置的優化。首先,要加強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建設,制訂發展規劃,優化力量布局,強化裝備配備,健全指揮機制,完善保障措施,提升多災種綜合救援能力,并承擔國際救援任務,實現隊伍規模和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其次,要提升全社會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創新方法手段,培育公眾自救互救能力;還應在法律法規方面采取措施,構建社會力量參與應急救援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地方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的巨大潛力。最后,要把應急管理能力培訓列入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培訓的必修內容,切實提升各級黨政領導干部應急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