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的煙火日常

發布時間:2021-01-15 07:38:23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生活中很多東西需要承載,所以便有了器。飯要碗裝,水要缸儲,人要有家。笛呀鑼呀鼓呀是器,心也需要樂器來響應著。人的軀體也是器,盛裝五臟六腑、精神與靈魂。

我們生活在一個器的世界里。但不論是什么器,均不離人的日常。這個日常便是要真切,是真的東西才有逸致。一位制陶工藝家曾說:“只做觀賞用的陶器,會漸漸地窄小,貧薄,至于怪癖,我自己感覺到要多做日常實用的陶器。”最好的匠氣與藝氣當是冒著煙火氣的,緊緊依附人世的萬物。如果器離開了煙火日常,比如碗遠離了吃飯,杯遠離了酒茶,樂沒了人聽,人離了家常,脫離了日常的煙火氣,就會漸入虛妄的貧薄、無知的窄小。

好東西是家常的。好的器,當與人貼手貼心地過一段日子,融入家里的庸常。記得小時候奶奶做瓢,會挑選那些顏色勻稱、不大不小、比較規整的葫蘆瓜,一直留意著讓它長到老,老到藤全枯了再摘下,吊在通風透氣的地方,到風干為止。最后把葫蘆對半鋸開,挖掉中間的瓤和籽,就可以當瓢用了。瓢分干濕,干的舀糧食,濕的舀水。但新瓢一般都打手,要經人用,用了兩三年的瓢是最好的,柄潤上漿,量掂得準,很上手。

一個家貴不貴氣,看看器便知。這器,不在于昂貴,在于干凈、認真,在半舊的日子,諳著人性,泛著歲月的生動和平凡。母親說,上屋的三祖奶奶以前是大戶人家的閨女,后來嫁到三祖公家。起初,三祖奶奶的父親不同意,無奈之下,撞了日子去三祖公家看了看,竟也同意了。原因是,他家里雖然窮,但桌子板凳都擦得干凈,泛著光亮。灶臺上的碗白白凈凈,不沾一點湯跡。豬圈上“六畜興旺”的對聯,雖過了半年,卻也沒有撕痕。風雨人家里,人世竟過得這樣安穩。“雖然不富裕,卻是個認真的講究人家,嫁過去也沒錯。”這是三祖奶奶父親的原話。

“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宇宙流轉的大道,世間的一切道理,就蘊含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萬物皆有序,一旦有所盛裝,有了心思,有了用途,便成了器。在豐盛的物質和盛大的精神面前,只有成了器,不離日用家常,才能承載。古往今來,成大器者,當為人的日常服務。

(陳見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理州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