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內有一座千年古剎圓通寺,寺內石壁上摩刻著一首詩《春日登螺峰山》:“乳石嶙峋異,尋聲曲徑通。藏蛟吐陰氣,蹲虎畫吟風。人自半空下,峰由石轉中。星羅千萬戶,俯看夕陽紅。”“星羅千萬戶,俯看夕陽紅”,這是何等的豪邁超逸。詩的作者是明朝清官孫繼魯(1498年—1547年)。
孫繼魯一生光明磊落。他的祖上即有忠言直諫的傳統,“高祖維賢,以太學生言事謫戍云南右衛。”嘉靖二年(1523年),孫繼魯中進士后,“授澧州知州”,因一身正氣,為官場所不容,很快被調離。盡管孫繼魯此后仕途頗為曲折,但不論身居何職,始終保持對朝廷的忠誠,對黎民百姓的關愛。
他在衛輝知府任上,遇到大旱,蝗蟲成患,親率百姓修水利抗大旱,滅蝗救災。在淮安知府任上,墾荒勸農,鼓勵耕讀,轄區內一片生機盎然,“政成華孚”。后來,孫繼魯又被調至黎平任知府,黎平位于黔東南,地處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處,當地民風彪悍。孫繼魯到任后,一手整頓吏治,嚴禁貪吏擾民;一手以恩德守信與當地百姓交朋友。經過多年勵精圖治,他的惠政受到轄內百姓的歡迎。
孫繼魯耿直忠厚,在當時以清廉節義而聞名。在任淮安知府時,前任即留下庫存白銀一萬余兩,按照當時的“潛規則”,知府可以將該銀兩據為己有,也可與達官顯貴們分享,孫繼魯不僅自己分文不取,也拒絕了他的頂頭上司染指此筆款項的要求。
他任山西參政時,由于秉公執法,得罪了不少權貴。當他離任時,這些人故意找茬,攔路當眾翻檢他的行李,結果行李中除了幾件破舊衣服之外,別無他物。這些對他有敵意的人見此也深受感動,“乃載酒謝過”,并直言“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罕見此官相”。任山西按察使期間,孫繼魯執法嚴明,秉公辦事,不畏權勢,深受百姓的擁護愛戴。
由于他生性耿直,仗義執言,得罪了當時很有權勢的宦官群體而被捕入獄。他謝絕了大學士夏言的救援,在獄中飽受折磨,憂憤成疾,年僅49歲即死在獄中。消息傳至民間,“遮道號哭”,“士民哭于長安者數百人”,百姓悲痛異常。
2016年年初,在河南省淇縣北陽鎮常屯村發現一塊殘碑,此碑正是紀念孫繼魯的功德碑。由于石碑殘缺不全,能夠清晰辨識的字數不多,但通過“數萬人把香而來”和“嚎呼震天地”等記載,仍可判斷當時百姓聞聽孫繼魯噩耗時的悲傷心情和對他的敬仰之情。
孫繼魯在獄中曾寫有一首詩:“憂國憂民意自深,諫章一上淚沾襟。男子至死心無愧,留取芳名照古今。”這正是他一生的寫照。(肖建樂 趙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