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言行備受推崇?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有了鮮明的判斷標準,“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認為,語言木訥而行動敏捷才是君子之為,品行正直的人往往用行動為自己代言,靠實干贏得尊重。反之,奸詐狡猾的小人常常夸夸其談,以巧言令色蒙混視聽。
“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行動是無聲的語言,最具說服力也最有力量。說得好聽不如干得漂亮,只有貨真價實的行動才能鑄就偉大的事業。新中國成立后,在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我們涌現出了一批實干家:有為了我國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的科學家黃旭華,有帶領人民苦干實干治沙防沙改變惡劣環境的焦裕祿,有守護生命救死扶傷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辛育齡,有投身山區創辦女子高中力圖改變女孩命運的張桂梅,還有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的卓嘎……正是這些默默奮戰在各行各業的實干家們以實際行動譜寫了蕩氣回腸的贊歌,贏得群眾認可和信賴。
古人言:“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自古以來,空談者、讒言者造成的危害不絕于書,如梁啟超先生所說:“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侂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現實中,有的人心口不一言行相悖,有的人巧舌如簧顛倒黑白。事實證明,靠言辭堆砌起來看似良好的品德、非凡的成績都是海市蜃樓,或許能一時半會兒迷惑人心,但最終只能像泡沫一樣被事實戳破,被眾人唾棄。無論為官還是做人,只有行得正、坐得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少說空話,多干實事才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崇尚實干還是崇尚空言,關系社會風氣走向。“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魏晉時期傅玄在《傅子》中也講過:“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風成于上,俗化于下,為官者的一言一行是社會風氣的風向標、晴雨表,影響廣泛而深遠,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是其應盡的本分,只有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才能在干部和群眾中形成引領示范和帶動作用,激發出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和無窮力量。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求真務實、腳踏實地,老老實實干實事是共產黨人所追求的境界,李大釗曾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當前,答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考題,正需要踏實苦干,敢闖敢干的身體力行;需要甩開膀子,邁開步子的勇往直前;需要克服不想干、不敢干、不會干的畏難情緒,把精力投入實干之中,擔當作為,用行動鑄就傳奇、成就輝煌。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程中,我們要發揚求真務實、苦干實干的精神,迅速行動起來,以實干為榮,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跨過改革發展中的關口阻礙,做一名奮斗者、建設者,當一回實干家、苦干家,以汗水澆灌夢想,用行動回應期許。(李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