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會積累起不少東西。
比如脂肪。年輕時,經常燒烤、夜宵,怎么吃都不會長胖,身體仿佛是個食物燃燒器??墒牵松鷽]有白吃的飯,每一口都算數。到了中年,身體像樹的年輪一樣,一年多一圈,吃下去的東西,開始慢慢地在臉頰上、肚腩上、腰腹上油膩地呈現。
比如習慣。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從習到慣,力量大到順其自然。到了中年,逐漸養成了一些良好習慣,堅持跑步,每天讀書,當天事當天完成等。當然也有痼癖,睡懶覺、長時間刷手機等。習慣看不見,但附著于人的意識之上、理念之中,悄無聲息地改變著人的容貌、性情和思維。
還有,比如財富,到了中年,不少人都積累起一定的財富,買了車、買了房,還有了一定的積蓄。比如朋友,到了中年,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和朋友圈,朋友越來越多,積累起不少人脈。當然,積累的還有學識、經驗,甚至還有疾病、虛妄等。人變好或變壞,都是一個長期積累或改變的過程。
人到中年,在人生的中間,對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感悟,對天地萬物不惑,生活工作經驗豐富,人生的厚積也到了薄發的時候。中年是人生中成熟穩重的階段,故而常常被壓以重擔、委以重任,肩上有擔子的人往往走得更穩、走得更好,這使得中年也是一個出成就的時期。
但中年是個分水嶺,左右都很寬,唯獨中間狹窄,稍有不慎,便滑向一邊。身體的反應最為明顯,飲食上稍不控制,只需要三五天,就明顯感覺肚子變大,脂肪增厚,體重噌噌往上長。思想也是如此,偏了方向,以為只是一時的,其實是長期的積累和內心深處的召喚。有時即便清醒地認識到這是錯誤的、不齒的,但如果虛偽的體面或低級的私欲占了上風,會不動聲色、自欺欺人。有的人,活著活著,就慢慢活成了年少時自己最討厭的模樣。
有人說,中年辛苦,上有漸漸老去的父母,下有天天長高的孩子,中年人就是擔子中間的人,左右都不能舍,必須挑起來。中年對父母有了更深的理解,從他們身上隱約能看到自己若干年后的樣子,出差一段時間回來,能明顯感覺他們又老了,腳步一天比一天輕,半夜的咳嗽聲一天比一天頻繁。而從孩子的身上也依稀能看到自己當年的樣子,他們學你的語氣、行為,你的口音、家教慢慢在他們身上顯現,你無意間的言行舉止也會在他們心里投下影子、播下種子。
人到中年,以中為間。最為通徹的感悟就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要學會做減法,學會舍棄,去掉一些多余的東西。多余的脂肪、多余的欲望、多余的朋友……這些多余的東西,是身體“過載”的部分。被這些多余的東西附著纏繞,或影響健康,或占用空間,或阻礙發展,對生活生命無益,學會舍棄,才能讓自己從容淡定,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和張力。就像長跑運動員,跑步時一定是干凈利索的,沒有多余的負重、花哨的動作。
然而,穿越半生的歲月,有些多余的東西,黏附得不知不覺,剔除卻難之又難。但不管怎樣,苦瓜藤上結不出甜瓜,生活永遠不會辜負努力的你。別指望沒有自律就有蛻變,更別指望淺嘗輒止就能觸及靈魂。在我看來,人到中年運動與讀書不可少。堅持運動,能去掉身體中那漸起的臃腫部分,跑的每一步、擼鐵的每一滴汗都是對自己身體的雕刻。博覽群書,不僅去油膩,還祛虛妄。運動和讀書,讓自己的空間感更強,身體更健康,心胸更寬廣。
有人問羅丹:雕塑的技巧在哪里?回答是:把多余的石頭去掉。人的一生也是一個不斷雕刻自己的過程,去掉多余的,讓自己在歲月的不斷落塵中,始終保持當初的清爽模樣。(陳見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理州紀委監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