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聶耳的音樂天賦從何而來?
家人眼里的聶耳是什么樣的?
他為什么能寫出《義勇軍進行曲》?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
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心潮澎湃
《義勇軍進行曲》曲譜
這首《義勇軍進行曲》
就是我們的國歌
它的曲作者
人民音樂家聶耳
就出生在云南昆明
在昆明清幽的西山公園
靜靜地矗立著
一座白色的雕像
和一個呈月琴狀的墓園
聶耳就長眠在這里
昆明西山聶耳墓的聶耳雕像
1954年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墓志銘
鐫刻在墓碑背面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
人民解放之鼙鼓也……”
聶耳
“生聶耳的是我,培養(yǎng)聶耳的是共產黨。聶耳在生時我愛他,共產黨把他教育成長。他已死去二十年了,但我一直感覺他還活著。我要永遠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感謝懷念聶耳的親愛的同志們。”1955年,聶耳去世20年之后,他的母親彭寂寬曾寫下這樣的話語。
11歲的聶耳(右一)與母親彭寂寬和兩個哥哥
生長在昆明 對家鄉(xiāng)對母親有無盡的愛
1912年,聶耳出生在昆明甬道街家里開的成春堂藥店里。
聶耳與母親的感情很深,他4歲喪父,從小就看到母親艱難地行醫(yī)養(yǎng)家,挑起全家生活重擔的不容易,他非常孝順。從聶耳的日記和一封封的家信中,也能看出媽媽是他最愛的人。
聶耳給媽媽的信
聶母重視子女的教育,家教甚嚴,有一套家規(guī),人人必須遵守。比如:不準子女當著客人的面要錢;不準拿別人的一針一線;每天按時起床睡覺;對長輩要尊敬;不準抽煙、飲酒和賭博等等。
聶耳出生的成春堂藥店舊址
聶耳的音樂天賦來自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彭寂寬在云南玉溪傣族地區(qū)長大,能唱各種民歌,還會唱花燈調等,聶耳從小就受到母親吟唱的民間曲調的熏陶,對音樂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會了好幾種樂器的演奏。
聶耳(前排左二彈三弦者)在學校的樂團里
不同時期的聶耳
在聶耳23年的生命中,有18年是在昆明生長的,翠湖、大觀樓、西山……都是聶耳很喜歡去的地方。他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在上海時,他多次在給母親的信中寫到思鄉(xiāng)之情。
聶耳和友人從大觀樓盡興而歸
拉琴的聶耳
少年時聶耳成績優(yōu)異,喜愛讀書,上中學時他讀了不少進步書籍。受李國柱、吳澄等中共早期優(yōu)秀黨員的影響,他于1928年加入了共青團組織。
遠走上海入黨后創(chuàng)作出“第一音符”
1933年,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期,聶耳在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聶耳(左二)與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音樂小組成員任光(右二)合奏
1935年,田漢被捕,夏衍將田漢創(chuàng)作的《風云兒女》影片梗概改寫成電影劇本,聶耳主動要求為影片作曲。
聶耳在上海霞飛路的住所
聶耳用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義勇軍進行曲》的初稿,但來不及再修改。為躲避國民黨追捕,1935年4月,他離開上海去了日本。修訂后的曲譜是聶耳從東京寄回國的。
聶耳(左一)1935年4月和友人在日本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云南師范大學教授、云南省中國近代史研究會會長吳寶璋先生認為,“加入中國共產黨,對聶耳的人生道路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是一個新的非常重要的起點。他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革命活動,特別是藝術創(chuàng)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聶耳(左)和田漢共同創(chuàng)作了《義勇軍進行曲》
并未離開 他的精神自有后來人
聶麗華是聶耳的親侄女,是聶耳三哥聶敘倫的女兒,她在聶耳去世的1935年出生,從小聽著奶奶彭寂寬講叔叔聶耳的故事,對聶耳有很深的感情。
奶奶在昆明甬道街經營“成春堂”中草藥店。聶麗華記得,那是一間很窄的中藥店,有三層樓,奶奶忙于看病、做藥、抓藥,孩子們就在樓上玩。三樓是小閣樓,為躲避特務,奶奶把聶耳留下的東西都藏在三樓上,其中有個睡柜,聶耳就出生在那個睡柜里。
此外,還有些聶耳留下的唱片、日記、相冊。聶麗華和姐妹們經常在那個睡柜里玩躲貓貓,翻看那些相冊,用手搖唱機放聶耳的音樂,用他的音樂做游戲。
比如放《金蛇狂舞》,幾個女孩就跳舞,一個人扮蛇的樣子來抓人;老四心腸特別軟,愛哭,她們就唱《鐵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逗她哭……“聶耳的音樂真是好,那么小的小孩聽了會感動。”聶麗華回憶。
聶麗華和父母家人,她的父親是聶耳的三哥聶敘倫
冬天,奶奶看完病,把藥房門一關,烤個烘籠,就給幾個孫女講聶耳的故事,一講就會流淚,“講得我們都哭,講完就會問我們:‘你們能不能像你叔叔一樣?’我們就說:‘會的!’所以從我幼年起,就在心里有了一個想法,長大了要像我叔叔一樣。”
聶耳年僅23歲就去世,沒有留下后代,如今與他有血源關系的親屬還有一百多人,在這些親人當中,只有聶麗華和她的兒子青山從事音樂工作。
聶麗華(左)與青山在家中翻看聶耳畫冊
從小,聶麗華就立志要做一個像叔叔聶耳那樣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她后來成為云南民族電影制片廠的一位作曲家。
多年來,聶麗華追尋聶耳的足跡,去拜訪過聶耳的老朋友、聶耳曾經幫助過的《賣報歌》中的“小毛頭”楊碧君、去尋訪日本聶耳遇難地……她一直不遺余力地收集、整理聶耳的相關資料。
聶麗華(左)多年前去上海拜訪
聶耳為她寫《賣報歌》的“小毛頭”楊壁君
聶麗華的兒子、聶耳的侄孫青山是一位作曲家、音樂制作人。2019年,他執(zhí)導了一部講述聶耳故事的電影《為國而歌》,上映后,很多觀眾深受感動,在這部電影里看到了一個形象生動豐滿的音樂家聶耳。2021年6月18日,《為國而歌》將在全國院線再次復映。
青山執(zhí)導的電影《為國而歌》
青山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從聶耳身上學會一種社會的責任感,“聶耳20歲時給媽媽寫了一封信,他媽媽想讓他先成婚再做事,聶耳對媽媽說:媽媽,我是為社會而生的,我要在人類社會里做出偉大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