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是近年來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的熱點。準確認識馬克思主義治理思想,契合歷史傳承和具體實際,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如何理解“治理”的含義?馬克思對此早已有過研究。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馬克思使用“治理”41次;恩格斯使用“治理”10次。馬克思提到“治理國家”“自由主義治理”“議會治理”“治理權”等概念。馬克思主要是在政治統治和公共管理的意義上使用“治理”概念的。首先,“治理”的核心含義是政治統治,指涉不同時期的政治統治形態,以形成穩定的政治秩序。例如,“‘德國秩序井然’。這就是我們的治理者們當前的主要口號,不管他們是君主、貴族、資產者,還是那個新近成立的、用英語可以叫作秩序迷的黨的任何其他派別”。其次,“治理”還指公共管理。例如,“1864年9月,內務大臣喬治·格雷爵士收到塞文歐克斯教區衛生治理委員會主席如下一份揭發報告”“帕麥斯頓勛爵的煤煙治理法案通過了二讀”。這里的“衛生治理委員會”和“煤煙治理法案”所指的“治理”,只能是公共管理而非政治統治。當然,這種公共管理職能是服務于資本主義政治統治的。
如何認識“治理”的歷史類型?馬克思主要區分了四種類型的“治理”。一是古羅馬的治理。例如,“既然國家看來治理得不錯”“奧古斯都的元首政治應該算是最好的時代”。二是君主專制的治理。例如,“神圣君主無意改變治理該國的機構”。三是資產階級的治理。例如,“皮爾派顯然認為自己可以在和約簽訂以后率領工業資產階級治理英國”。資產階級的治理還包括對殖民地的治理,例如英國政府“對今后印度的治理問題的打算”。四是符合工人階級利益的治理。例如,“工人只要有愿望,英國就不能違反他們的意志來治理”;以及巴黎公社的“公社治理”。君主和貴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隨著社會發展而成為不同時期的治理主體,以更先進的政治形式,形成不同的政治秩序。
從“治理”的含義和歷史類型來看,馬克思在很大程度上討論的是政治統治和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對此有過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問題僅僅在于確定這樣的事實: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由此可見,政治統治與公共管理之間的關系,是治理問題的核心主題。因此,分析“治理”,探討公共權力的行使,“要回到恩格斯所言的政治統治與社會公共職能的關系模式這一‘元問題’”。
馬克思批判了自由主義治理的主體、方式、效果。就主體而言,資產階級并不關注誰來治理,而是關注誰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例如,“無論是正統派還是奧爾良派都還沒有達到這樣的優勢……他們需要一個能在他們等待事態發展的時候按照兩派共同的利益治理國家的新的中立人物”。就治理方式而言,資本主義普選制具有局限性,“不大大擴大選民的范圍就再不能治理英國了”。就治理效果而言,自由主義治理只能是局部改良,實行改革的“還是那些因治理不當而被迫進行改革的人。在管理方面絲毫沒有改變”。總之,資產階級并不能治理好國家,“資產階級為了和平而不惜犧牲一切,從而證明它沒有能力治理英國”。馬克思要求以無產階級專政治理超越自由主義治理。他認為,巴黎公社“奪去這些階級(已經喪失了治理法國能力的階級)的政權是拯救民族的必要條件”。他高度肯定了巴黎公社所代表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治理效果,“公社簡直是奇跡般地改變了巴黎的面貌!”無產階級專政治理代表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政治民主、經濟民主和社會民主的辯證統一。
如何推動馬克思主義治理思想中國化、時代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治理”的探索與當前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不斷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習近平總書記創新發展了國家治理思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二是堅持現代化的治理目標。處理好制度與治理現代化的關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解決好制度模式選擇問題”;把握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三是堅持完善法治化的治理方式。國家治理要求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必須依據憲法治國理政。“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制度保障。(田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