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 “我們不用再蹚水過河了”

發布時間:2021-11-05 15:22:08   來源:臨滄市紀委監委

“以后拉運東西方便了,我們不用再蹚水過河了。”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們聽到挖掘機的隆隆聲,全都聚集過來,邊幫著做細活邊高興地和我說。

我到烏木龍鄉石灰地村任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后,平時都會到田間地頭、群眾家中走訪了解,收集村情民意。

這天,我騎著摩托車到模德自然村了解情況,一路上看到道路兩旁中藥材、紫洋芋、蘿卜等農作物長勢很旺,心里很高興。但一條河擋住了我的去路,因剛下過雨,河水渾濁,無法判斷河底的情況和河水的深淺,這讓不習水性的我有些害怕,但也有車輛過河的痕跡,應該是村民們為了節省時間直接蹚水過河了。

“還是走橋吧。”我自言自語。沿著河邊找了一段,也沒看到過河的橋,“難道沒有橋嗎?”

“魯書記,沒有橋,我們都是直接過河的。雨季河水大時,我們過河都害怕。”河邊干活的村民看到是我,邊叫住我邊從地里走過來,“河邊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又變成爛泥路,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

我了解到,這條河邊道路是烏木龍鄉石灰地自然村與模德自然村相連的河邊路段,是150余戶800余名群眾發展產業、日常出行的必經之路。河邊路段約200米沒有硬化,更沒有橋梁,車輛和行人只能蹚水過河,每當雨季河水上漲時更是無法通行,嚴重影響群眾的生產生活及生命財產安全。

第二天,我便約上村“兩委”干部來到現場。

“這段路臨河,雨季總有坍塌,雖然修墊了多次,但路基還是不穩,需要在河面上修建一座橋梁,投資比較大,我們沒有那么多資金。”村支部書記說出了實情。

“可不可以讓河流和路段互換道。”我仔細觀察了該路段,向村“兩委”干部提出想法,即將原來的路面開口引流變為河道,把原來的河道填平變為路面,這樣就不用修建橋梁,可以減少資金投入。

我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隨即,我們聯系了施工隊,預算資金,籌措資金……針對修建道路涉及農戶的土地問題,我們逐家逐戶走訪。村民們都很支持這一做法,表示能解決多年來的難題,讓出一點田邊地腳沒關系。

村民們期盼多年的道路問題終于得到解決,為群眾做了一件實事,我很高興。作為鄉村振興第一書記,就是要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精神,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走穩跑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接力賽。(永德縣紀委監委  魯天平 || 責任編輯  王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