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它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是研究先秦禮制的重要典籍。《禮記·檀弓下》講了一個“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
有一年,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許多百姓因缺少糧食而被活活餓死。有個名叫黔敖的富人,為了博得好名聲,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吆喝道:“喂!不要錢的食物啊!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明代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道:“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yè)而欲驚世駭俗,植節(jié)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行善舉卻想著要與別人攀比;幫助人卻想著借此傳播名聲;做事業(yè)只想著要令世俗震驚;保持行事的氣節(jié)卻想著處處與別人不同。這些都是藏在善念中的兵刃,長在真理路旁的荊棘,是最容易帶上,卻最難除去的。一定要把這種想法除去,才能見到善行本來的意義。
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和洪應明的主張,都在告誡世人如何做善事:做善事,不該是居高臨下的施舍,不該是追求名利的手段,不該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表演,而應對受助者有充分的尊重,不圖回報,不計得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自然而然。
其實,做善事的好處,并不在于別人的夸獎,而在于自己內心的安詳。正如曾國藩所說:“為善最樂,是不求人知。”不求人知的善,是最純粹的善,也能帶來最純粹的樂。(蔣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