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之側,坑塘之緣,綠蔭之下,甚或堅冰之上,絲絳一線,銀鉤一彎,釣者波瀾不驚,氣定神閑,遂成獨特一景。或在美味,或在休閑,或醉翁之意不在酒,遠慮深謀股掌間,釣竿之下,風光無限,天地之闊,難以盡說。
韓信初時以釣者亮相,《史記》載:“信年少落魄,曾釣于淮陰城下。”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無處安妥七尺之身的韓信,無奈之下垂釣于河水之上,以求鮮美的魚肉,大快朵頤一次。幸運的是,韓信垂釣之時,卻得遇貴人“漂母”,善良的浣衣老婦“見信饑于食數十日”,不忍其餓斃于眼前,便以食賜之,并一語示其通天大道。韓信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漂母之恩,欲贈千金以報,可惜漂母已逝,夙愿難償。雖成千古憾事,但“一飯之恩”這個典故卻流傳了下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精神也世代贊頌。
漢代嚴子陵年輕時即是名士,三尺釣竿更讓他與富春江一起不朽于世。他不慕榮利,安步當車,新莽時期就多次謝絕入朝為官。后來,貧賤之交劉秀成功復興漢室,派人到處尋找嚴子陵,堅請其入朝。實在推托不過,嚴子陵只好去了洛陽,但最終還是不辭而別,隱居于富春江畔,悠然過著垂釣的恬淡生活。北宋名臣范仲淹特作《嚴先生祠堂記》,熱情贊頌嚴子陵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若論垂釣,確實歷史悠久,高手如云,莊子講述了一個叫任父的善釣者,他垂釣的氣勢非凡人可比擬,他以五十頭牛為餌,坐在會稽山上,把釣鉤甩進廣袤的東海中。任父如此怪異的釣法,自然引得人們議論,而他不怕風吹雨打,一直守候著魚兒上鉤。終于有一天,他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魚,將魚肉分享給眾人。在中國文學典故中,任父是一位胸有大志的人,不達目的不罷休。
渭水邊上那位老者,也絕對是一位垂釣高手。他老神在在,如坐枯禪,釣鉤無彎,不掛魚餌,且懸于水面三尺之上。“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他智珠在握,深不可測,終于如愿以償,輔佐文王,興邦立國,幫助武王,興周滅商,成就流芳百世的千古偉業。這位老者就是姜太公。
與古人相比,現在的垂釣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高手不僅越來越多,釣餌也是五花八門,釣具也花樣翻新。然而,還是柳宗元筆下的那位老者更得釣之神韻,“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無鳥影,地無人跡。孤舟之上,一個穿著蓑衣、戴著斗笠的漁翁,在寒江上獨自垂釣,其淡定,其從容,其泰然自若,其守貞不渝,大有巍巍乎高不可攀之感。
這應該是個真正知釣之人。垂釣,釣的就是心情,釣的就是安然和寧靜。只要沒有躁動和喧囂,就是凈土,就是釣者的天地,至于魚兒咬不咬鉤,甚至有沒有魚兒,又有什么關系呢?(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