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為人之本

發布時間:2021-04-21 10:47:28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勤”字為人生要義。

我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后面的話。后面兩句是“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出自明朝《增廣賢文》。古代戲曲《白兔記·牧牛》則說:“春若不耕,秋無所望;寅若不起,日無所辦;少若不勤,老無所歸。”一個勤字,道盡興旺發達、持盈保泰之道。

“勤”字,左“堇”,為黏土;右“力”,為筋,屬六書中的形聲字。《說文解字》云:“勤,勞也。從力、堇聲。”古人為注,或曰“勤者,勞力也”;或曰“勤,苦也”。可見,勤的本意就是做事不怕辛勞,不惜汗水,埋頭苦干,持之以恒。由此可知,有勤萬事可期。反之,則一事無成。

古人對此有極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唐代文學家韓愈這樣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他告誡莘莘學子,如果想要攀登知識的山峰,那勤奮就是成功登頂的唯一路徑;如果想在無際的知識海洋里做弄潮兒,也只有勤苦力學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宋真宗趙恒也有一首著名的《勸學詩》,他用極簡的筆墨道出讀書的諸多好處,雖然書中未必有黃金屋,也未必有顏如玉,但讀書本身便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有志男兒,不論人生理想是什么,總是要先向書中求索一番,因此便有了戰國蘇秦錐刺股、西漢孫敬頭懸梁、西漢匡衡鑿壁偷光、晉代車胤和孫康囊螢映雪苦讀不輟的典故流傳千年。

勤是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法師,能將一切看似絕無可能的東西變成可能。

勤能補拙。曾國藩本是一個資質不甚出奇的平常人,曾有一個關于他讀書不敏的故事,流傳頗廣。這個故事說的是,有一晚,十來歲的曾國藩在書房中背誦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恰有一小偷潛入房中,附在房梁上等他背完下手,哪知曾國藩背了一晚上還沒背下來,倒是小偷卻背下來了,可見曾國藩資質平常。

但曾國藩卻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其中關鍵就在勤:“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復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曾任職于曾國藩湘軍總辦營務處、光緒年間升任閩浙總督的何璟評價曾國藩“一錢一粟,非苦心經營,則不能得;一弁一勇,非苦口訓誡,則不能戰”,極好詮釋了曾國藩以勤補拙、以勤大成的秘訣和根由。

勤能興家。中國古代著名的治家經典《朱子家訓》開篇即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每天晨曦初露就要起床,先用水來灑濕庭院內外,然后不留死角徹底清掃一遍,使里里外外整潔干凈,既有個煥然一新的感覺,又使全家精神一振。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好像沒什么,卻能使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習以為常地養成一個勤勞、不敢懈怠的好習慣。滴水可穿石,鐵杵可成針,習慣成自然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

《左傳》說:“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百姓的日子都在勤字上,只要能夠勤勞,舍得辛苦,就不會沒有衣食。“農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農夫果真能夠辛勤耕作,那么即便有饑饉之時也必定會有豐收之年;商人如果能夠老老實實存貨,即便遇有積壓也必定會有暢銷之時。總之一句話,只要勤勞肯吃苦,就一定有飯吃,有幸福的生活。

勤能致治。“勤”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為官箴言。元朝有一本很有名的《吏學指南》,教授為吏之道,此書將勤看成是官吏的重要品質,“早入晏出,奉公忘私,雖休勿休,恪勤匪懈;呈押文字,發遣公事,務為敏速,恥犯稽遲;躬操筆硯,不仰小吏,手閱簿書,不辭勞役。”清朝《居官鏡》也說:“黽勉從公,夙夜匪懈。”官員一心為公,屏除雜務,勤于政事,從早到晚毫不懈怠,使事無積滯,則必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萬民安樂。

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真德秀認為“當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官員一日不勤,就免不了要受蒙蔽,而一貫懶散無為,尸位素餐,就會積弊叢生,問題百出,使許多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懶政是要不得的。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成就不朽偉業者,未必有過人之智,但必有過人之勤。正所謂天道酬勤,一勤天下無難事。(馬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