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火青瓷轉玉盤

發布時間:2021-05-11 07:36:29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5月1日,故宮博物院歷經兩年籌備的最新“陶瓷館”在武英殿向公眾開放。此次展覽以固定陳列的方式,從故宮三十六萬件珍藏瓷器中遴選出千余件瓷器,按照時代順序,通過十七個單元,分通史陳列和主題陳列,呈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的中國陶瓷歷史。

說起瓷,仿佛是一個復雜的混合體:它可以很宏大,在英語里,這個字也代表“中國”,作為器物的china與作為國家的China相互映照;它也可以很家常,“一桌兩人三餐四季”的日常生活里,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

瓷誕生于中國,從瓷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對于卓越的癡迷以及審美的境界。“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人們愛青瓷的典雅含蓄,高貴樸實;“定窯花瓷甌,顏色天下白”,人們愛白瓷如玉的質感,更愛它冰清玉潔、清清白白的意象;哥窯的青釉,如冬日破裂冰面的裂紋,斑駁、殘缺,卻也有獨具張力的“殘缺”之美;元代的青花瓷和釉里紅,一改單一顏色瓷器的局面,開創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斗彩、五彩,爭奇斗艷,色彩繽紛;清代的琺瑯彩、粉彩,各種色彩、各種繪畫……在中國人的概念里,素雅沉穩,是美;殘缺留白,是美;高貴恬淡,是美;內涵豐富,也是美……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沉淀縱情而靈動地展現在瓷器上。

瓷之美,還在于它不僅僅是瓷器。瓷器的世界里,有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工匠,他們為燒造瓷器嘔心瀝血、潛心鉆研;有技藝非凡的畫師,或瘋癲于外,或狷狂于內,創造的陶瓷繪畫別開生面;有嚴謹的督陶官,作為“藝術總監”,一生鞠躬盡瘁;有匠心獨運的詩人,將易碎的瓷器嵌入詩詞,賦予其對抗時間的硬度……一件普通的瓷器,可能因為一場突然的變故而跟隨主人顛沛流離,幾百年后被考古學家發現;也可能隨著艦隊遠渡重洋,成為國家的使者……瓷不僅僅是單純的器物,它成了時間的使者、歷史的講述者,成為溝通廟堂與民間、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橋梁。

從崎嶇山林間的一捧泥土,最終躋身殿堂、成為珍貴的物品,瓷之所以能成為瓷,要經歷重重考驗:首先,要經得住磨礪。一捧泥土的逆襲之路,怎會少得了摔打和磨礪。這捧泥土離開山野,水的滌蕩改變了它松散、粗糙的質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摔打、黏合、揉搓中,通過“拉坯”塑造,經過反復旋削、擠壓、打磨、挖足、施釉、畫坯……瓷坯方能塑造成型。

其次,浴火能涅槃。沒有哪一件瓷器,不是浴火而生。窯爐中的那一把火,是樸素無華的泥瓷坯能否成為珍貴瓷器的關鍵。不是每一個泥瓷坯都經得起上千度的高溫炙烤,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下,有的瓷坯會脫色、變形甚至爆裂,而有的瓷坯卻能與火共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成為傳世精品。一次煉獄也是一次涅槃,是火的錘煉讓綿軟的泥土也能擁有支撐自己的筋骨。

瓷的成型何嘗不是人的成長?“千磨萬擊還堅勁”,通往卓越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唯有雕琢,方能成器,經歷滌蕩也經受磨礪,那一次次的摔打、一次次的旋削,一次次的炙烤,正是塑造自我的過程。切磋琢磨、百煉成鋼,風雪瀟瀟、寒梅吐香,哪怕平凡微小如泥土,敢于鍛造,勇于磨煉,就定能升華自己、綻放人生。(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