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1103—1162),字漁仲,自號溪西遺民,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世稱“夾漈先生”,宋代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生平不以科舉為務,刻苦力學30年,著述宏富,今存有《夾漈遺稿》《爾雅注》等數種,以晚年所撰《通志》最負盛名。宋高宗趙構對鄭樵說:“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鄭樵非常注重實學,他的一生,正是“敷陳古學,重視實學”精神的寫照。
蓋三間茅屋專心讀書
鄭樵少年時資質頗高,有“神童”之稱,他從小就刻苦勤學,立志讀天下書,幼時不學犁鋤,慨然而有讀書志,胸中便以古人自期。他年少時就謝絕人事,閉門讀書,發出“欲讀古人之書,欲通百家之學,欲討六藝之文,而為羽翼,如此一生,則無遺恨”的宏大志向。因此,他大量閱讀,興趣非常廣泛,對經旨、禮樂、文字、音韻、天文地理、蟲魚草木以及校勘目錄等學問都有深入的研究。
鄭樵家書籍不多,為了讀遍古人之書,通達百家之學,他只要聽聞有藏書之家,就直接登門求書閱讀,不問對方是否同意,定把所有書都讀盡才離開。他注重運用目錄法和讀書筆記,在博覽群書之前,先選擇其中的精華,再進行仔細品讀,層層深入,反復思索。所以明代內閣首輔陳循發出了“惟有莆田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的贊美。
后來,鄭樵在莆田夾漈山上蓋了三間茅屋,命名為“夾漈草堂”,用來專心讀書。鄭樵回憶道:“入山之初,結茅之日,其心苦矣,其志遠矣。”鄭樵和從兄鄭厚曾兩次向樞密院事宇文虛中聯名上書,陳述為國抗金的志向,但是沒有受到重視。于是,鄭樵便將滿腔的愛國熱情寓于筆耕之中,開啟了他的修史與著述生涯。正是因為鄭樵擁有這種愛國情懷和高遠志向,才能夠甘愿忍受貧苦艱難的生活。
此后,鄭樵提出了“會通”思想,立志要會通古今天下的道理,主張修書的根本,不可不根據仲尼、司馬遷的會通之法,延續了司馬遷的通史之風。他說:“天下之理,不可以不會;古今之道,不可以不通,會通之義大矣哉!”“會”是融會,“通”是通達,“會通”就是指融會貫通天下之理與古今之道,使之成為一體。正是在“會通”思想的作用下,鄭樵在修史與撰述等方面都盡可能的追求廣博與通達,將古今道理與天下學問都融合在他的“會通”思想學說之中,真正做到了承前啟后、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鄭樵堅持“會通”思想,終成一家之言。他認為史學家修史如果僅根據一代的歷史,就不能貫通前代的歷史;如果僅根據一部書來撰述,就不能融會天下之書。所以后代與前代的歷史,就不能夠前后因循相依了。章學誠評價《通志》:獨取3000年來的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緯,成一家之言。鄭樵在修史方面,自始至終都抱持著遠大理想與志向,所以才能提出“會通”思想而成一家之言。
向農民野老學習實踐經驗
鄭樵在修史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實學思想。他認為實學就是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實踐的方式去獲得經世致用的學問與知識。鄭樵指出:“學者皆操窮理盡性之說,而以虛無為宗,至于實學,則置而不問。當仲尼之時,已有此患。”他認為不重視實學是自孔子以來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
鄭樵認為“人情事理”可通過自己的反復涵泳體悟獲得,但是至于天文、地理、車輿、器服、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如果不去研究和學習,即使是思考千回萬遍也不能夠認識它們。因此,他很注重通過實踐來豐富自然科學知識,通過游歷名山大川來豐富其地理知識,顯示出求真務實的實學思想。例如,鄭樵親自實踐以求真知,通過向農民野老學習實踐經驗,到野外去觀察動植物的特點情性,又根據《步天歌》來觀察和目驗天象,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獲得了第一手的自然科學知識,從物理與科學入手,使他的學問更加扎實深入。
另外,鄭樵還具有批判和創新的態度。他認為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這些都是從事于語言之末,而非為實學也。另外,他提出《詩》、《書》可信,但不必字字可信;經書既茍且,史書又荒唐;如果求之經傳,就會輾轉生訛等思想,表現出對古代經典和注釋持客觀審慎的態度。鄭樵還剖析批判了史學界的褒貶之風,斥責其為“妄說”“欺人”,并且反對天人感應說,認為災祥怪異之說是“妖學”“欺天”。
鄭樵不僅酷愛讀書,也是一位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學家。他擁有大量的藏書,通過對圖書的搜集、典藏、分類、編目、校讎、考證、文獻研究和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求書八法”“類例”等概念,并對校讎學、目錄學、圖譜學、金石學、分類法、天文學、地理學、昆蟲草木學等進行了大膽革新,集中體現了鄭樵的創新精神。
顧頡剛認為鄭樵是中國歷史上很可注意的人,他有極高的熱誠,極敏銳的眼光,極廣的志愿去從事學問。鄭樵一生藏書數千卷,著書千卷,可謂是史學界和藏書學界的大家,留下了大量的精神遺產。由于他對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極高熱誠和巨大貢獻,所以鄭樵也被稱為我國圖書館學的奠基人。
朱熹慕名前來拜訪
鄭樵一生命運坎坷,親人相繼過世。但是他筆耕不輟,孜孜不倦。鄭樵少年時不應科舉,無心仕進,三次被舉孝廉,兩次被舉遺逸,都被他辭掉了,可見他一生淡泊功名利祿,潛心于修史著書,曾幾次向朝廷獻書,并求到秘書省翻閱書籍,為其修史著述做準備。在被朝廷封官之后,鄭樵因不附權貴,屢遭彈劾。
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慕名前來拜訪鄭樵。鄭樵以“豆腐、白鹽、白姜、蕎頭”這樣極其簡單的食物待客,并與朱熹扺掌而談了三天三夜,朱熹欽佩于鄭樵的博識多聞。盡管食物粗劣,但是朱熹仍然很高興地說,此“四白”乃山珍海味齊全也。
鄭樵在《夾漈遺稿》中寫道:他在無論多么困難惡劣的環境中,都沒有虛度光陰、浪費時間,從未中斷寫作,廚房中看不到煙火,但是誦讀記憶沒有斷絕過。如此一般,經年累月,潛心于修史著述,體現出鄭樵鍥而不舍、勤奮有恒的精神,以實現他“成一家之言”的目標。
秦檜當政時,下令嚴禁民間私人修史,違者以罪論處。鄭樵為了完成《通志》,在夾漈山居住30年,遠離人世,一心修史,包括宰相趙鼎、張浚等士大夫都十分器重和敬仰鄭樵。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下詔命鄭樵進呈《通志》,鄭樵因積勞成疾在臨安與世長辭,享年約59歲。
鄭樵介紹《通志》說:“其書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惟虛言之書不在所用。”鄭樵以淡泊名利的精神,勤奮不懈的追求,走過10年訪書、30年著書的艱苦歷程,幾十年如一日地刻苦讀書、潛心修史,最終完成了《通志》這部史學鴻篇?!锻ㄖ尽飞婕爸T多知識學科領域,因此也被稱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并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并稱“三通”。
梁啟超高度評價鄭樵的史學貢獻,“宋鄭樵生,左(左丘明)、馬(司馬遷)千歲之后,奮高掌,邁遠蹠,以作《通志》,可謂豪杰之士也”。史家中,“朱子前一點,最偉大的是鄭樵”。鄭樵淡泊名利、潛心修史的精神,是他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潘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