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連接怒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惠通橋橫跨河岸。這座橋被稱為“抗日功勛橋”,從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共有45萬多噸的國際援華物資通過惠通橋運往后方。
惠通橋由愛國華僑梁金山先生捐資,于1935年建成。
在奔騰的怒江上修建一座連通兩岸的橋,是滇西人民多年的渴望。梁金山自幼家貧,幫人趕馬往來于中緬之間。青年時期的梁金山敢于冒險,在緬甸打拼時期,他已感受到怒江天塹是阻礙中緬貿易發展的關鍵點。在怒江上修一座橋暢通中緬貿易渠道,讓中緬互惠互通更加便利的夢想,在梁金山青年時代就萌芽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的國際通道被日軍封鎖,偏居大西南的一條滇緬公路,成了外國援助中國戰略物資的重要“輸血”通道。但怒江天塹滾滾江水阻隔了滇緬兩岸,為了暢通道路,修橋勢在必行。
為了盡快解決修橋的資金和人才問題,時任云南省龍陵縣縣長邱天培冒著風雨趕往緬甸邦海,拜訪華僑梁金山。剛一開口,梁金山便明白了邱縣長的來意。梁金山說:“要我捐款修建怒江之上有史以來的第一座橋,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啊,也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心愿。”
為籌措資金,梁金山親自到緬甸瓦城、仰光,低價拍賣了自己的兩個商號和一家工廠,將所得資金全部用作修橋專款。梁金山請美國工程師阿伯蘭德設計大橋,而后通過公路、鐵路,甚至騾馬,輾轉將建橋器材運至怒江邊的建橋工地。經過整整3年的艱苦奮斗,怒江上架起了一座全長123米,寬6米的鋼纜吊橋。
為了感謝梁金山對抗戰作出的貢獻,邱天培提議,把這座橋命名為“金山橋”,并在橋頭刻碑紀念。梁金山卻說:“修建這座橋的目的,是要施惠兩岸民眾,并期望借此連通中緬兩國,搶運國際戰略物資。我看還是叫它‘惠通橋’吧!”1935年,大橋竣工后被命名為惠通橋,在輸送援華軍用物資的特殊戰斗中,惠通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40年10月至1942年2月,日軍為破壞滇緬公路運輸,曾先后出動飛機168架次,對惠通橋進行了6次空襲,每次都使橋梁部分受損,負載力下降。1942年5月3日,中緬邊境要地畹町失守,云南遮放、芒市、龍陵等地被日軍占領,中國遠征軍被迫撤離。5月4日,日軍沿滇緬公路,直逼惠通橋西岸。按照日軍的計劃,渡過怒江,占領昆明,奪取重慶。惠通橋成為昆明乃至重慶的“生命橋”。
緊急關頭,為了阻擋日軍的行軍步伐,抗戰部隊決定炸毀惠通橋。沒了惠通橋,日軍想渡過汛期的怒江,難于登天。日軍曾試圖架設浮橋,但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阻擊。最終兩岸對峙2年,給抗戰勝利爭取了大量緩沖時間。
直到大反攻后,中國重修惠通橋。此時為了全力支持抗戰,梁金山又為重修惠通橋捐了大量資金。重修后的大橋保障了前線11個師的彈藥運送,月運輸量達萬噸以上,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惠通橋也被譽為“抗日功勛橋”。
新中國成立后,新建的鋼骨水泥大橋落成通車,惠通橋才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不再是交通要道,但惠通橋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兵,骨子里依然縈繞著不屈的戰魂。(施荔瀟 董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