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

發布時間:2021-08-15 07:08:58   來源:學習時報

世間行業千萬種,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規范,不管是哪種職業道德,“言必信,行必果”是最基礎、影響最大的道德品格之一。不論什么時代、什么時候、什么身份,言出必行的人總是受人敬重的。

春秋時期,晉獻公聽信讒言,殺掉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他的另一個兒子重耳,重耳得到消息之后,在別人的幫助下順利逃出晉國,在外逃亡了19年。重耳經過多年的奔波與流浪,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見到重耳后,認為他日后必定會大有所為,就以禮相待,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成王設宴款待重耳,兩人飲酒聊天,氛圍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問重耳:我今日對你以禮相待,如果他日你回到晉國,成為了國君,你會如何報答我?重耳想了想,說:您不缺美女侍從、珍寶絲綢這些東西;珍禽羽毛、象牙獸皮又是楚國的盛產,這樣一想,晉國并沒有什么稀罕物可以獻給您了!楚成王說:公子過謙了。但無論怎樣,你總該有所表示吧?重耳回答道:要是有一天托您的福,我果真回到晉國當政,我愿與貴國交好。如果兩國之間不幸發生戰爭,那么我一定會命令軍隊退避三舍,如果這些還依然得不到您原諒的話,我再與您交戰。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晉國即位,即晉文公,在他的治理下,晉國國力日漸強盛。公元前632年,楚晉兩國軍隊果真發生了一場戰爭。晉國聯合了秦、齊、宋等國,出動兵車700乘,與楚國大戰于城濮。在交戰時,晉文公決定實現他當初的諾言,命令軍隊后退三舍,也就是90里。當時諸多將官均不同意這一做法,但晉文公認為,既然作出了承諾,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說到做到,決不食言。

為人一世,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不管是隨口答應別人的一件小事,還是對別人許下重諾的大事;不論是過了多久,還是發生了什么,始終都要踐行承諾。晉文公這樣,著名畫家李苦禪也是如此。

一天,李苦禪在家忙著作畫,一位多年好友突然來訪,李苦禪十分高興,兩人聊起了故人舊事。聊完之后,好友起身告辭,臨走的時候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求你作畫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啟齒……”話還沒有說完,李苦禪便大笑起來:“你我多年交情,一幅畫而已,不必如此客氣。等這幾天畫完我便送到你那兒去,到時候還需要你多多指教。”好友連聲道謝,揖手而別。可是隨著李苦禪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越來越多,好友的畫也只能一拖再拖。

但李苦禪沒有想到,一天,好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悲痛地告訴李苦禪父親病故的噩耗。想到好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李苦禪悲傷之中又滿懷愧疚。答應別人的事情沒有做,如何能安心?

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李苦禪在潔白的宣紙上畫了100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然后,李苦禪來到后院,雙手舉畫,對天遙祭。拜完后,李苦禪便將精心創作的畫作點燃了。兒子聽到動靜出來后,問父親發生了什么事情。李苦禪將事情講了出來,兒子聽到十分不解:“您這又是何必呢,您的好友已經亡故,即使將畫完成了,他也不會知道了。”李苦禪嘆了口氣說:“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不知道,但我心有知啊。”(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