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對聯中的心境

發布時間:2021-12-28 07:02:09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廉潔從政,歷來是中國人認為的做人為官最基本的準則。清代大儒阮元(1764年-1849年)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宦跡多地,政績斐然,以清廉著稱,他還是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經學、史學、文學、金石學、天文歷算等方面造詣頗高。揚州博物館珍藏了一副阮元《摹朱珪篆書十言聯》,便是其治學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真實寫照。

此篆書聯云:“學如逆水行舟稍縱即逝,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旁以小字記此聯由來:“朱文正師篆此楹聯懸于知足齋,元每晉謁時必三復之。嗣后命撫越疆,昕夕從公,時深兢惕,經史故業頗漸荒蕪,今讀吾師之著作,洽聞殫見,大雅為群,追憶楹聯,不勝仰慕,日圖自振,特摹于座右以為研經之箴,亦以彰衣缽淵源之意。辛巳春受業阮元謹摹記于粵署。”

據落款可推算出,此聯是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年)阮元任兩廣總督時所寫,是他中老年時期的篆書作品。此聯文原為朱珪所撰,阮元摹寫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一是警示自己要惜時如金、勤勉讀書,重操“經史故業”,勤奮治學;二是通過摹寫對聯,追憶恩師,表達對恩師的感激之情,感謝其在做人、為官、治學方面的精心栽培。但如果分析阮元與朱珪的深層次關系,即可知第三層意思是以對聯緬懷老師,督促自己在兩廣總督任上,要發展教育,獎掖人才,為國謀利,為民造福。

阮元的老師朱珪(1730年-1806年),身經乾隆、嘉慶兩朝,為官五十多年,曾任兩廣總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他一生清廉不言錢,品格端方,關心民間疾苦,為國嘔心瀝血。阮元受其影響很深,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知遇之恩、為官之道、治國之策。

第一,知遇之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朱珪任禮部侍郎,典江南鄉試,以精博的態度,求真才實學之士。阮元參加了這一年的鄉試,雖然只得了第八名,卻很受朱珪賞識,這為二人日后師友關系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阮元感恩于老師的慧眼識珠,日后典試時,也力求選出真才實學之士。

嘉慶四年(1799年),阮元奉旨充會試副總裁,而正總裁是朱珪。會試第二、三場考策論,朱珪囑咐阮元一人批閱試卷,選拔人才。阮元堅持標準、謹慎從事,為該科取士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致后人評價“(朱)珪文章奧博,取士重經策,銳意求才。嘉慶四年典會試,阮元佐之,一時名流搜拔殆盡,為士林宗仰者數十年。”

第二,為官之道。

朱珪為官,以為國為民為己任,他在任上多次揭露和珅的劣跡,和珅對其十分仇視,屢次中傷,但朱珪堅持與其斗爭,最終獲得成功。阮元自走上仕途后,深受朱珪清廉正直品質的影響,立志以恩師為榜樣,做一個廉政愛民、清慎持躬的賢良大臣。

阮元任浙江巡撫期間,浙江多地遭受自然災害,每遇災害,他采取各種措施不遺余力救災濟民,或蠲免緩征,或給賑災民,或捐金助賑,或開倉平糶,或設粥廠,或建普濟堂,甚至親赴災區辦理賑務,“親策輕騎過之,就鄉村及遠僻山谷,以冊核榜,以榜查民,保甲門牌悉與賑冊戶口符合,核畢乃去。”

除此之外,阮元一直嚴于律己,在生辰方面,“茶隱”避客一時傳為佳話。每逢正月二十日生辰當日,阮元即避客于山林或竹園,數十年如一日,不收朝中官員、門生弟子一縑一燭。家中父親、妻子的生辰之時,亦是如此。在兩廣總督任上,阮元就曾避客山中,“余生辰在正月廿日,近十余年所駐之地,每于是日,謝客獨往山寺。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余歲五十有六,駐于桂林。是日,策數騎避客于城西唐李渤所辟之隱山。登峰周回,串行六洞,煮泉讀碑,竟日始返,竊以為一日之隱也”,賦《隱山》三章:“隱山之峰,薖軸可容。一日之隱,客不能從。隱山之北,覆巖幽澤。一日之隱,棲此泉石。隱山之中,云岫四通。一日之隱,我辰所同。”

第三,治國之策。

清代中后期,吏治日趨腐敗。當時,廣州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對中國虎視眈眈的帝國主義列強,無不在廣州發展自己的勢力,治理兩廣尤為不易。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朱珪任兩廣總督。期間,朱珪捐俸修建戰船以應對帝國主義的入侵,其堅決維護國家利益的態度對阮元治理兩廣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幾年后,阮元于嘉慶二十二年(1816年)調任兩廣總督,道光元年(1821年)兼署粵海關監督。他和朱珪一樣,在兩廣地區看到了清朝面臨的嚴峻形勢,他對外加強海防,嚴禁鴉片,抗御外敵,取得了明顯效果,英國人“終(阮)元任,兵船不至。”

而在對內措施上,阮元施行仁政,造福于民,尤其重視教育。因清代一直以八股取士,了無生氣,流于空疏,跟不上時代。為開廣東學界新風,培養經史實學之士,阮元改建貢院,開辦“學海堂”,修編《廣東通志》,輯刻《皇清經解》。此幅篆書十言聯書于1821年春日,恰為學海堂建成不久,運營伊始,想必阮元將此篆書十言聯既作為個人治學的座右銘,更結合廣東當時的社會形勢,將改革教育作為治政良方。

阮元親自為學海堂選址、撰聯,制訂章程,選拔學長,為學海堂的教學活動指明方向、傾注心血。學海堂于1820年建立,終于1903年,歷時83年之久,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當時腐朽的科舉教育以及空談風氣,培養了許多經世致用的實踐人才。梁啟超稱贊阮元開創近代廣東百年之新風氣。

通過賞析阮元的書法作品,可以看出阮元雖是摹寫恩師朱珪的篆書十言聯,但實際是摹寫朱珪的人生追求,明確表示要在學術上、政治上、個人修養上以恩師為榜樣,寫出自己一腔篤學慎思、清廉正直、匡世濟民之情。此聯雖書于約兩百年前,卻依然是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箴言。(宗蘇琴  周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