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婷,生前為昭通市大關縣紀委監委干部,2017年10月,被選派到大關縣天星鎮打瓦村,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11月19日,王秋婷在工作途中遭遇車禍因公殉職,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6歲,定格在了她傾注心血的一方熱土上。2018年12月,共青團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聯合會追授王秋婷“云南青年五四獎章”榮譽稱號、云南省婦聯追授王秋婷“云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2019年4月,云南省總工會授予王秋婷“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2019年6月,云南省委宣傳部追授予王秋婷2019年度“云嶺楷模”榮譽稱號;2021年,王秋婷被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初春的打瓦村,群山披新綠!從洛澤河谷底通往打瓦村的公路在山花點綴下顯得更加平坦舒適。汽車行駛在蜿蜒的公路上,微風拂面,幾經彎道后,村委會映入眼簾,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在扶貧中因公殉職的同事王秋婷,這個她生前駐村扶貧的地方已是一派生機勃勃。
扶貧精準紅燭夜,平日辛勤福萬家。2017年12月份,王秋婷和同事點著蠟燭完善走訪信息。
2017年,我到大關縣紀委監委頂崗學習,被安排與秋婷一起到村錄入扶貧系統信息。剛接觸秋婷時,她留給我的印象是性格活潑開朗,工作認真細致。隨后的工作中,我對這個鎮雄“小老鄉”更是打心底佩服。不管工作再忙再艱難,她總是微笑面對,知難而進,從無怨言。
2018年11月,得知秋婷因公殉職的消息,我心里不禁一陣陣難過,為這個可愛“小老鄉”短暫的青春感到惋惜。
打瓦村脫貧出列了,山鄉發生了巨大變化,村民迎來了小康生活。我沿著秋婷曾經走過的足跡來到打瓦村,親眼目睹到了打瓦村的巨變:整個村子干凈整潔,村民騎著摩托車或開著皮卡車在村里進進出出,十分忙碌……
“現在打瓦村所有村民小組的路都通了,已經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的歷史,廣東壩水庫飲水工程覆蓋整村,每家每戶都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秋婷生前最揪心的兩件大事已經實現。
想著馬上要去的豐收村民小組,我便問打瓦村的王支書:“豐收的公路通了嗎?我以前去過一次,要走差不多兩個多小時,現在呢?”
王秋婷生前的“朋友圈”內容。
“路通了,不用走路了,這離不開當時秋婷要修通這條路的決心和狠勁。一個女娃娃,三天兩頭往這里跑,是她的信心堅定了我們村民的信心,最終打通了這條路,讓我們告別了人背馬馱的歷史……”與王支書交談間,車子已到了秋婷原來掛鉤的豐收村民小組。
村民劉章靜正在幫別人干活,聽我們提起秋婷,她心情有些激動,帶著感傷說道:“王秋婷掛鉤幫扶我們時,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困難,她走后大家都很難過。”
冬日人勤柴堆旁,農戶家中扶貧忙。2018年11月19日,就在因公殉職的當天上午,王秋婷依然奔波在扶貧路上。這張她在打瓦村瓦廠村民小組顏光銀家中與村民交流扶貧工作的照片,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張工作照。
村民對秋婷的評價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里,“王秋婷,我記得清清楚楚,扎著馬尾辮,戴大眼鏡,背書包,很乖巧,很甜美,滿臉笑容……”“她是年輕優秀的干部,工作負責,對群眾很好!”“很客氣,沒架子,不怕累,不怕臟……”
秋婷,雖然你已經走了兩年多,但在打瓦村老百姓心里,那個用真心真情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女孩、那個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一線的紀檢監察干部,一直都未曾離開!
苦干實干加巧干,疏通溝渠解民憂。2018年8月17日,在打瓦村田灣社附近,秋婷同志參加村主干道抗洪保通工作。
秋婷,你在這個小山村付出了汗水、獻出了青春,你曾在2個多月走遍了22個村民小組,磨破你兩雙運動鞋的山路已成硬化路;你幫助過的背柴老人,取暖做飯已經用上了電,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接受過你贈送衣物的石修彩,現在過年全家都買得起新衣服了;你幫助賣蜂蜜的王方明一家已搬遷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靖安新區……當初,你堅定能實現的目標現在都在打瓦村實現了。
正如你曾經說過:“有幸參加到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中來,所有的付出都值了。”縣紀委監委干部譚云賢、陳吉開、郎磊、彭云、楊帆等主動請纓,接過你的接力棒,圓滿完成了你未竟的事業,如果你能看到,想必也會無比欣慰吧。
此情此景,讓我想起了臧克家《有的人》寫到的:“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是在于厚度,秋婷雖然離開了她牽掛的群眾和熱愛的土地,但我相信她的精神將在打瓦村永存,也更加相信她的精神一定會激勵更多優秀干部扎根基層一線、譜寫人生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