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鎮紀委的同志正在我們村的集體資金核算現場進行監督,我們村的集體資金有‘守護神’了。”
“過去村里有多少集體資金我們都不是很清楚,現在在村委會公布欄上,金額、用途、明細、發票復印件都有公示,每個季度還會進行‘清產核資’,老百姓都看得明明白白。”
……
在大關縣吉利鎮尾甲村一季度的村集體資金“清產核資”現場,圍觀的群眾熱鬧地討論著,“清產核資”工作也在公開、有序進行。
如何強化對農村集體資金的監管,讓群眾心里有本“明白賬”“放心賬”,是大關縣一直聚力研究的重點課題。
今年以來,該縣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管理為著力點,通過調查摸底、“清產核資”、公開公示、源頭治理等多種方式,建立農村集體資金管理長效機制,實現對農村集體資金“全天候”實時監督。
為摸清家底,該縣成立農村集體資金專項摸排小組,對該縣的9個鄉鎮84個村(社區)的集體資金情況進行摸底。摸排小組采取下沉暗訪、隨機抽查、實地調查、查閱資料、走訪調研等方式,全面掌握農村集體資金的使用、發放情況。
同時,該縣要求各鄉鎮每季度對轄區內的村(社區)集體資金進行“清產核資”,并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將村(社區)集體資金使用、發放等情況公開公示在村務公示欄上。
農村集體資金運行在基層,對其監督也要下沉基層,必須真正發揮村級監督力量的“就近監督”作用。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已完成了村級監督“觸角”全覆蓋,向全縣9個鄉鎮84個村(社區)選優配齊鄉鎮監察員和村級監察信息聯絡員92名,對村務決策、村務公開、涉農資金、村干部廉潔自律等各項事務進行全程監督。
“農村集體資金與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作用,從制度和源頭上預防農村資金的貪污腐敗行為,扎緊農村集體‘錢袋子’,讓集體資金‘顆粒歸倉’。”縣紀委監委負責人強調。(呂昭黎 || 責任編輯 王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