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單位對巡察反饋問題的整改落實情況,掛賬的問題已整改完成,特申請銷號……”近日,通海縣九龍街道黨工委攻克了一個老大難問題。經縣委巡察辦依申請組織核實、審批后,將掛賬的問題從“整改問題銷號清單”中銷號。
去年以來,該縣委在落實巡察反饋問題整改工作中,以“四張清單”為切入點,強化臺賬管理,掛牌跟蹤督辦,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整合多種監督力量,做深做細巡察“后半篇文章”。
“巡察發現的問題不解決、不整改,比不巡察的效果還壞,針對一些被巡察單位在反饋問題整改過程中重視不夠、標準不高、行動遲緩等現象,有必要實施常態化的監督。”縣委巡察辦負責人介紹,自建立健全以“問題線索辦理情況清單明底數、信訪舉報辦理情況清單追進度、向主責部門提出的建議清單壓擔子、整改問題銷號情況清單清問題”的四個臺賬清單督辦制度以來,巡察整改率穩中向好。
清單的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為保證整改的壓力和動力傳導到責任主體的“神經末梢”,該縣在探索實踐巡察機構與紀委監委有關部門協作配合的基礎上,于去年9月出臺《中共通海縣委巡察整改監督辦法(試行)》,進一步整合組織、宣傳等部門的監督力量,運用列席會議、跟蹤督辦、審核把關、調研指導、公開曝光、提出紀律監察建議等方式開展監督,形成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有序銜接、互為補充、協調一致的整改監督閉環。
在每輪巡察反饋問題整改期滿,該縣根據《通海縣巡察整改檢查考核評價辦法》成立檢查組,采取實地查看、延伸檢查、查閱資料、聽取意見和“滿意度”測評等方式,對被巡察單位整改情況開展“一站式”檢查考核評價。縣委常委會堅持聽取每輪巡察整改情況報告,將檢查考核評價結果納入年度綜合考評及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內容,提升整改落實和成果運用的含金量。
“少數被巡察單位在整改期內未完成的整改事項抄送縣紀委監委,再以派單形式向派駐紀檢監察組、鄉鎮(街道)紀(工)委進行監督責任派單,持續推進日常監督,直至巡察反饋的所有問題整改顆粒歸倉。”縣紀委監委負責人表示。
去年以來,該縣委共開展三輪巡察,完成對15個單位(部門)、41個村(社區)黨組織的巡察,實現本屆巡察全覆蓋。移交問題線索15件,其中:立案審查8件,成案率53.3%,退繳違規資金、挽回經濟損失17.62萬元,返還、補償群眾涉農惠農資金164.72萬元。約談提醒整改責任人3人,約談監督責任人2人,修改完善各項制度96項、新建155項,巡察監督、整改、治理有機貫通,成效不斷彰顯。
“巡察整改成效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的具體體現。”縣委巡察領導小組負責人表示,將適時組織對被巡察單位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回頭看”。同時,通過“再巡察”深入查找政治偏差,推動各級巡視巡察、督查督導反饋問題進一步整改落實到位,對重視不夠、措施不力、整改不徹底的,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柏元勛 王淑瑩 || 責任編輯 王文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