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 正氣越千年 清風沐春城

發布時間:2022-07-05 07:40:1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昆明又稱“春城”,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我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涌現出一大批剛健有為、清廉持正的先賢名士,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廉潔文化。

昆明城市風光

融合貫通 廉香陣陣漫春城

云南位于亞洲中心區域,云貴高原西南部。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立體氣候,眾多河流湖泊、森林梯田、雪山峽谷分布其間,塑造著富饒美麗的自然環境和神秘悠久的人文歷史。首府昆明與內地的交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早期。楚國大將莊蹻率兵占領滇池地區, 因秦攻楚,斷了歸路,于是在滇地順勢稱王,建立滇國。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征服滇國,設置益州郡,云南正式納入漢王朝版圖。元朝完成統一后,在云南設置行省,并以生活在滇池地區的昆明族為名設昆明縣,作為行省治所。歷經朝代更迭、歲月洗禮,昆明始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中央和內地保持著密切聯系和交往。在這一過程中,中華文化在西南邊疆發揚光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社會進步、國家統一;云南與內地相互交流,創造了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如同北京什剎海、杭州西湖一樣,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作為城市象征,被譽為“春城的眼睛”。翠湖西北邊的武成路上,曾建有紀念明代宰相楊一清的祠堂。楊一清,別號石淙,昆明安寧人,明成化八年考中進士。他歷經四朝,官至內閣首輔,是首位云南籍宰相,其憂國憂民、廉潔奉公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楊一清在保衛西北、維護邊疆穩定中“負才略,著績邊陲”;他為政通練、性情闊達、剛柔相濟,智除宦官劉瑾,取得明代大臣彈劾宦官的標志性勝利。《明史》評價“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實非虛言”。如今,昆明金殿后山重建的楊一清紀念館內游人往來不絕,楊一清故鄉滇池出海口螳螂川,水流石間,仍淙淙作響,向人們生動傳達著歷久彌堅的家國情懷和廉潔自守的為人準則。

每年五月,藍花楹的紫色鮮花瀑布如約而至,開滿昆明大街小巷。漫步街頭,沿北京路走至中段可見一石碑,上書“大清御史錢南園先生故里”。清風拂過,花香彌漫,漸現在眼前的這座古樸建筑,正是凝聚春城城市氣質之存在。房屋的主人名錢灃,號南園,昆明人,清代大臣。乾隆三十六年,錢灃進京赴考中進士,后由翰林院編修升為御史,擔任監察糾劾官。出身寒門的他,政聲清廉,高風亮節,為人剛正不阿,極富傳奇色彩。《清史稿》中贊其“素以直聲震天下”。又因常騎瘦馬,擅長寫字畫馬,被百姓稱作“瘦馬御史”。清乾隆年間,寵臣和珅及黨羽權傾一時,朝廷內外貪腐成風。有御史因彈劾大臣先后獲咎,諫官人人自危、裝聾作啞。乾隆四十六年,甘肅“冒賑案”發,總督勒爾謹被賜自盡,其他相關大小官員數十人被處死,掌兩署陜甘總督、陜西巡撫畢沅卻毫發無損。時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不足一月的錢灃上疏彈劾,畢沅最終遭到處理。乾隆四十七年,錢灃又上疏彈劾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于易簡貪污府庫銀兩,乾隆命和珅、劉墉以及錢灃前往調查,和珅暗中包庇國泰,要收買錢灃,卻遭到拒絕。錢灃堅持封存府庫,徹底清查。國泰罪行被揭穿,最終伏法。錢灃一生為官清廉、生活清貧、不畏權貴,其言行故事被后人爭相傳頌。

云南陸軍講武堂

時光流轉 家國情懷赤子心

翠湖西岸,一排高大雄偉的米黃色“走馬轉角”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國內保留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中國近代著名軍事院校遺址——云南陸軍講武堂。作為清末新軍編練熱潮中創辦的一所正規化軍事學校,云南陸軍講武堂在教學方面獨具特色,設步、騎、炮、工四科和甲、乙、丙三個班,以“堅忍刻苦”作為校訓。在完善的課程、嚴格的教學和高標準的紀律要求下,云南陸軍講武堂的教學質量遠高于當時國內其他軍事院校,與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齊名,并稱“三大軍校”。從1909年開辦到1935年停辦,在26年辦學歷程中,云南陸軍講武堂共培養學員近萬名,涌現出一大批軍事統帥和軍事將領,走出了包括朱德、葉劍英在內的300多位將軍、數以千計的校官和尉官,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德在其《辛亥回憶》一書中稱之為“革命熔爐”。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作為講武堂的一員,中國近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討袁護國第一人蔡鍔將軍在云南期間留下了許多克己奉公、廉潔從政的故事。1911年,蔡鍔響應武昌起義,在云南發動起義,宣布云南獨立,此后又堅決與復辟勢力進行斗爭。治理云南時期,為整頓財政,他發布減薪令,制定具體減薪方案,要求從上到下依次減去八成、七成、六成、五成、三成官俸。在身先士卒的示范下,他的俸祿由原來的600兩白銀減至120兩。同年6月,他再次發布減薪令,將自己的俸祿減到每月60兩。此外,他嚴格規定各級政府的行政經費,公務人員不得任意宴請、請客送禮,不準公款吃喝、收受賄賂和侵吞公款,兼職人員不兼薪,不準濫行宴會,非星期日不得宴客等。蔡鍔以身作則、抑貪揚廉的言行,讓廉潔一度成為近代云南的社會風尚,為后來的護法運動、護國運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走進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298號西南聯大舊址,一座長條形、東西向,土坯墻、鐵皮頂的建筑靜靜佇立,這是唯一一間完好保存至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置身其中,擺放整齊的“火腿椅”維持著原貌,見證著這間屋子曾經的人來人往。全面抗戰爆發后,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與文化命脈,原設平津的北方著名三校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被迫南遷湖南長沙,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不久,南京陷落,日軍溯江而上,武漢震動,危及長沙。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西遷入滇,4月抵達昆明,奉教育部令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極度艱苦簡陋的環境中,葉企孫、吳有訓、華羅庚等一大批名師巨匠,堅持為國育才,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翻看聯大師生名錄,在當年簡陋鐵皮屋和火腿椅的教育條件下,西南聯大先后走出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和175位兩院院士。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心神向往。西南聯大在昆的八年,是極不平凡的八年。抗戰烽火中,云南這片紅土高原無私地接納和滋養了聯大師生,見證了一代學人的剛毅堅卓;聯大師生的到來,也為祖國邊陲的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導揚文化、恢弘學術”“一時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為西南文化之中心”。

清廉風尚 青山綠水護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云南考察調研,作出了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為云南的發展指明方向,也為昆明更好履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排頭兵的責任擔當提供了遵循。

既要自然生態的山清水秀,也要政治生態的風清氣正。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昆明市委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打響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動政治生態凈化修復。因長腰山開發別墅、違規建設高爾夫球場而使滇池這顆高原明珠蒙塵的問題發生后,昆明市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統籌推進水氣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等系列部署,著力推動昆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與此同時,昆明市通過建立機制完善、內容明確、主體清晰的政治生態分析研判機制,繪制反映政治生態真實狀況的“全景圖”,明確凈化涵養政治生態的“施工圖”等有力舉措,推動政治生態優化凈化。

以擔當詮釋忠誠,以實干踐行使命。昆明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把加強政治監督作為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實踐,聚焦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生態環境保衛戰推進情況,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著力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從嚴肅查處對修復凈化政治生態有震懾效果、有促進作用的案件,到依規依紀依法處置相關問題和線索,再到持續開展“肅流毒、除影響、清源頭、樹正氣”專項行動、深化警示教育;從嚴肅查處涉及滇池、陽宗海保護治理等方面違紀違法行為,到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全力以赴打贏滇池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再到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違規建設、堆放棄土、破壞林地草地等問題對職能部門履職情況開展專項監督檢查……昆明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聞風而動、聞令而行,下沉一線、靠前監督,著力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波光瀲滟三千頃,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既涵養積極健康的政治文化,又呵護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昆明這座春城必將實現社會清風正氣充盈、生態青山綠水常在。(楊慶國  黃劍輝  作者:昆明市紀委市監委宣傳部部長;昆明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彝族火把節活動現場。 李繼華/攝

【鏈接】民族文化中的廉潔基因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交流交融中,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廉潔文化。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等久負盛名,狂歡的節日也表達著各民族崇德尚廉的精神追求。如“火把節”“潑水節”,以熊熊烈火能燃盡污穢、圣潔之水能洗盡污濁,體現對污穢的驅逐和對圣潔的追求。昆明多樣和諧的民族文化,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核心價值上保持高度統一,又各具民族特色,蘊含著蓬勃向上的生機和活力,展現了春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價值追求。

回望歷史,昆明少數民族廉潔文化是昆明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是春城大地上最亮麗的標識。展望未來,春城兒女正不斷汲取多樣和諧的民族文化中的智慧以砥礪品格。近年來,昆明市深入挖掘和用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充分利用“火把節”“密枝節”等民族節日慶典和斗牛、摔跤等民間活動,創作出優秀的民族廉潔文藝作品,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移風易俗,營造宣廉、講廉、倡廉、展廉的大氛圍;將廉潔文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以歌舞、小品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送廉下鄉,聘請彝語、苗語等“雙語”教師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紀律義務宣傳員,重點對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就相關政策、違紀案例進行宣講,把廉潔文化帶到群眾身邊。(昆明市社會科學院  呂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