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全省紀檢監察特色文化走廊巡禮之三:清風大理

發布時間:2022-05-25 17:15:38   來源:大理州紀委監委

5月5日,由省紀委監委主辦、大理州紀委監委承辦的主題為“清風習習·感恩奮進”的第十期云南省紀檢監察特色文化走廊開展。展覽設置了“鄉愁大理”“紅色大理”“清風大理”“奮進大理”4個篇章,以書法、美術、攝影和音頻、視頻為載體,展出作品490多件,多層次、多角度展示了大理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發展成果和全面從嚴治黨、廉潔文化建設歷程,生動展現了“清廉云南”建設行動的大理實踐。現將4個篇章連載刊發,敬請關注。

本期刊載第三篇章“清風大理”部分作品,展現了大理州把廉潔文化建設與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結合起來,寓教于樂,展現“立德、立信、立行”的思想內蘊,讓廉潔入腦,讓正氣入心,讓清風入懷,營造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良好政治生態環境。

竹因有節自梳理,梅為無懼能笑寒。此幅國畫作品《云嶺春風》,取“歲寒三友”之竹梅寄意。

從古到今,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廉潔從“家”出發,家風、家訓、家教對一個人的培養和塑造至關重要。

寫在照壁上的家訓家風家教

這堵“清白傳家”照壁就體現了楊姓人家的家風文化。

楊姓照壁上題寫的“清白傳家”,源于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調任途中,經過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懷金十斤相贈,楊震不肯接受。王密說:“收了吧,夜里無人知道的!”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無人知?”王密慚愧地離去。這就是楊震名揚中外的“四知”故事。

因此,大理的楊姓人家以“清白傳家”作為家風家訓,也借此表達潔身自好的傳統美德。

正如楊姓人家的“清白傳家”家風,走進大理大大小小的村莊,都能看到民居展現出的文化標識,蘊含著豐富獨特的家風文化。通過照壁上的家風題字,就能知曉這戶人家的姓氏。例如:“瑞雪三槐”為王姓家風,“百忍家風”為張姓家風,“琴鶴家聲”為趙姓家風,“青蓮遺風”為李姓家風等,這些“家風”大多源自意義深遠的歷史典故,被大理先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對后人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

大理在歷史上文化發達、學風濃厚,科甲鼎盛、人才輩出,許多先賢名人德行端正、忠良正直,為大理的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渾厚綿延的“營養”。因撰寫《攻心聯》輝耀古今的趙藩便是大理清廉德操熠古爍今的歷史名人之一。

趙藩,大理劍川人,白族。是清末民初云南著名學者、詩人。他撰寫的《攻心聯》懸掛在成都武侯祠。如今,再賞析《攻心聯》,對我們做好紀檢監察工作也有著重要的啟示。

“清廉云南”建設大理行動

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作出“大力推進清廉建設”重要部署后,大理州紀檢監察機關按省紀委監委“清廉云南”建設行動工作安排部署統籌推動,全州各級各部門以清廉單元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形成全社會崇廉尚潔的良好風氣。

大理洱海生態廊道水清、岸綠、灘凈,吸引著各地游客。洱海清,大理興。大理州紀檢監察機關項目化推進洱海保護治理監督執紀工作,促進形成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洱海案例”和“洱海經驗”。

翰墨激濁流,妙筆揚清風。本篇章展示以梅、蘭、竹、菊、荷、松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和“廉”味濃郁的詩詞歌賦書法作品,每一件作品一勾一勒藏廉意,一暈一染透清風,思想性和藝術性巧妙融合,讓崇廉尚潔如春風化雨般深入人心。

國畫《五德圖》

中國古代稱雞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故稱“五德”圖。

國畫《香遠溢清》

版畫《荷趣紅蜻蜓》

國畫《青松正氣》

隸書包拯《書端州郡齋壁》

此幅書法作品為宋代包拯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主要體現包拯為官不屈不撓、一身正氣的傲骨和追求。

為有效傳播廉潔意識、弘揚廉潔價值、建設廉潔文化,大理州紀委監委面向社會,廣泛征集廉政公益廣告詞1611條。“風清大理 氣正白州”“文獻名邦承正氣 廉潔大理沐清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隸書《菜根譚》節錄

行書《廉如·潔似聯句》

清則流長,廉則行遠。該州把“清廉云南”建設行動作為全面從嚴治黨和政治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有效抓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斷營造了黨員干部清正勤勉、營商環境親清和諧、社會風氣清朗向上、文化氛圍崇清尚廉、政治生態山清水秀的清廉環境。(楊自堅  尹熠  || 責任編輯  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