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看廉政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27 16:25:02   來源:云南省紀委監委

在云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走廊,大家時而駐足仔細觀看、細細品讀;時而邊走邊聊、交流感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廉政文化熏陶。為更好推進“清廉云南”建設,助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該警示教育基地及時更新廉潔文化走廊的廉潔小故事。

廉政文化,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廉潔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末沫。”東漢著名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注釋說:“不受曰廉,不污曰潔。”也就是說不接受他人饋贈的錢財禮物,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潔。歷史證明: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污腐敗猖獗之時,則國勢衰微。

我國歷朝歷代都設立了各種監察與反貪機構,出臺種種法典獎廉罰貪,涌現出了許多清廉守正、嚴于執法、政績卓著的清官廉吏和許多廉事、廉詩、廉文、廉諺、廉戲以及一些廉政的格言警句,這些匯籠成了內容豐富的中國傳統廉政文化體系。

根據歐陽修的《廉恥論》,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節”,也就是說清廉是官員必備的政治品德。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時,當地百姓主動湊錢拿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也因此他被稱為“一錢太守”。

腐敗多發易發,認真剖析其深層次的根源,文化方面的原因異常顯著。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廉潔,以廉潔的尺度來評判社會,是廉政文化的根本特征。廉政建設只有在注入文化的基因后,才會贏得恒久的生命。(付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