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歷史底蘊

發布時間:2022-02-17 16:02:09   來源:云南省紀委監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記憶,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鄉愁,是中國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載體,傳承和弘揚非遺,能夠幫助我們推開文化的“窗”,打開歷史的“門”。

民間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高齡彝家老嫗精神矍鑠、熱情健談,她說自己編竹筐的手藝是從小學會的。(盧偉  攝)

祥云縣傈僳族紡織的火草布冬暖夏涼,透氣性和保暖性都極佳,其制作技藝在2020年被評為大理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楊麗芳  攝)

刺繡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一位母親為即將歸家的兒女精心準備著新衣服。(趙昌能  攝)

滎陽村位于騰沖市固東鎮,擁有滎陽油紙傘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滎陽油紙傘制作工藝精湛,傘形美觀,具有抗水耐溫、擋風力強、小巧精致等特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傳統民間工藝特色,從制作到繪畫都展現著民間藝人的心血。(李新位  攝)

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于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近期,建水紫陶燒制技藝云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黃木忠到云南文化藝術職業學院通過講座、現場書畫、雕刻、填泥等方式,為參觀師生展示非遺文化魅力。(賀安樂  攝)

三弦是傈僳族彈撥弦鳴樂器,傈僳族民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宏州芒市以“黨建示范點+非遺文化”為主題,開展整理和保護工作。(楊新黎  攝)

布扎是云南劍川白族民間傳統工藝品,已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幾年來,該縣采取多項措施,不斷加大布扎、刺繡產業發展力度,帶領群眾走出致富新路子。(李月蔭  攝)

曲靖市立足百萬畝油菜種植、旅游資源,發揚光大依魯古法木榨非遺傳統技藝,用“老味道”詮釋滇東北飲食文化,做強做優菜籽油產業,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方俊  攝)

施甸縣布朗族服飾習俗2009年被云南省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施甸縣將非物質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通過培育手工文化產業、發展鄉村民俗旅游,讓當地群眾就地實現就業增收。(吳明鳳  攝)

哈尼族地鼓舞是哈尼族民間舞蹈中最豪放的一種,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文物。它反映出了哈尼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勤勞勇敢、樸實、奔放、好客的熱情,集中體現了哈尼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洪宣  攝)

(昆明市  曲靖市  保山市  紅河州  大理州  德宏州供稿  云南省紀委監委整理 || 責任編輯  李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