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記 | “網”住群眾的幸福感

發布時間:2022-12-24 17:25:49   來源:普洱市紀委監委

“書記,你們來了,快來我家坐坐。”當我再次來到景東縣太忠鎮岔箐村走訪時,李大娘站在家門口熱情地向我們招呼道。

“剛好想找你聊聊,現在你家的畜禽,養殖情況比以前好多了吧?”

“好多了,以前亂糟糟的不說,這些雞還容易病。現在干凈又衛生,等我帶你去看看,我養的這些雞可好了……”

看著李大娘喜悅的笑容,我不禁回想起與她第一次見面,心中感慨萬千。

“這是我們鎮第七期土地增減掛鉤最后一宗需要復墾的地塊,老人家就是不愿意復墾。”當我們到太忠鎮走訪土地增減掛鉤項目進展情況時,該鎮項目相關負責人指著一塊廢棄舊房遺址介紹說,工作人員已多次上門做動員工作,但該戶還是不愿意復墾。

“我到她家和她說道理、講政策,去了好多次了,就是不愿意復墾……”岔箐村黨總支書記無奈地說道。

為什么其他都復墾了,就這戶人家不愿意,其中是否存在工作人員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

于是,我們決定讓太忠鎮紀委跟進,深入群眾家中了解清楚情況。

原來,該農戶家里有三口人,留守的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婦人,其兒子、丈夫長年在外打工。不愿意復墾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要保留老宅基地,另一方面是需要用復墾的土地圈養家禽。

了解清楚問題根源,我們找到李大娘,開始勸說。

“大娘,現在政策要求一戶一宅,這些老宅子都要復墾的,村里其他人家都已經復墾了,你家為什么不愿意呢?”

“不是我不愿意,你看我一個老人家,在自己家老房子辛辛苦苦養幾只雞、鵝,你們說拆就拆,我這些家禽要拿去哪里養?”

“那新家沒辦法養嗎?”

“我自己搭不起來雞圈,而且村上說養在家里不衛生……”

考慮到大娘實際困難和需求,我們在與岔箐村“兩委”商議后,決定為老人建造一個雞圈。

當天,村“兩委”便買來工具,大家七手八腳上陣,挖坑、刨土、砍竹子、釘樁、拉鐵絲網……不多時,一個雞圈網圍成,工作人員又去幫忙把雞、鵝趕進圈里。

老人看著自己的問題得到解決,也同意了地塊復墾。

隨著挖機的轟鳴聲,墻體應聲倒下,草棚雜樹和破碎的瓦片也一并被清理干凈。

群眾利益無小事,再小的事情,在群眾那里都是關乎生產生活的大事,對我們干部來說,最是小事能顯擔當。正因為我們站在群眾的立場,重視群眾的“急難愁盼”,所以一張再普通不過的鐵絲網,也能為我們“破解”難題,“網”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羅進萍 || 責任編輯  宋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