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伴隨一首《送別》曲,一群人手捧發光的柳條枝,緩緩行進。走過之處,微風輕拂,柳枝搖曳,柳絮漫天飛舞,飄到人們手中……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折柳寄情”環節以獨具傳統文化內涵的演繹,展現了中國人傳承千年的送別方式,如夢如幻,唯美浪漫。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中寥寥數語,勾勒出了一幅惜別思念畫面:當年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歸來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借景寫境,依依之情躍然而出。
因為“柳”與“留”諧音,在中國古代,送行者用柳枝這一意象,將臨別的萬千心情道盡。記述秦漢都城建設的著作《三輔黃圖》上說:“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灞橋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曾十里長堤栽滿柳樹,自漢以來,送行者皆至此橋,折柳贈別。
古人出行常在春日,楊柳又恰是報春的使者。李白有詩云:“春風柳上歸”;杜甫有詩云:“漏泄春光有柳條”。冬日一過,楊柳就率先抽條吐翠,在暖煦的和風中輕舞搖曳……
因為柳樹沾滿春色,我國古代很多春日的節令,都用柳枝來作點綴。立春后的寒食節,人們插柳成俗,南北朝《荊楚歲時記》中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古代的清明節又稱“柳節”,人們到郊外踏青,轎子用柳枝雜花裝飾,這一天不論男女,頭上都要戴柳,說是“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即清明折新柳戴在頭上,可使人一直年輕。
楊柳在民間深入人心,在古代官府也頗有分量。史料記載:晉代陶侃任武昌太守時,曾諸營遍栽柳樹,都尉夏施盜了一棵私植于己門。陶侃見后,就責問道:“這是武昌西門官柳,何因來此?”夏施惶怖謝罪。以后,柳樹就有了“官柳”的別名,意在告誡為官者要公私分明,不可營私舞弊。
柳樹耐寒,生命力極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移植插之有水即活。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時,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在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柔枝曼妙、青翠繁茂,楊柳自古就是美化環境、福蔭一方的優良樹種。唐代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時,曾大力提倡百姓植柳。數年后,全城綠柳成蔭,蔚為壯觀。如此善政惠民,可他仍作詩謙虛地自嘲:“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陰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因為耐貧瘠、耐干旱,楊柳又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生態樹種。晚清左宗棠收復新疆時,看到沿途“赤地如剝,禿山千里,黃沙飛揚”,他便動員軍民遍栽楊柳,名曰道柳。為保證樹木的成活率,他還要求栽種人在所栽樹上掛上刻有自己姓名的牌子,如果出現枯死便于倒查責任。幾年之后,當地生態明顯改善,“千里隴原,柳絮娜娜”。人們稱那些柳樹為“左公柳”。左宗棠的老部下也是同鄉楊昌浚路過時觸景感慨,寫詩贊道:“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楊柳樸實平凡,但堅韌頑強,古今愛之者甚眾。晉代陶淵明除了愛菊,亦以柳為友,他在宅邊親手植下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而楊柳內斂不爭之品格恰如其性情。他視柳如己,在《五柳先生傳》開篇便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對柳樹的喜愛之情可見一斑。
漫畫大師豐子愷有個稱號叫“豐柳燕”,因為他最常畫的就是柳樹和燕子,春柳、夏柳、湖畔柳、屋后柳、陌上柳、月下柳、風中柳……在他的筆下,楊柳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色,而是春天的生機、堅韌的精神。豐子愷還特撰《楊柳》一文大贊楊柳的品質,他說:“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閆高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