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己奉公的劉世熼
“寧黜吾官,不虐吾民以奉上”

發布時間:2022-03-19 07:55:00   來源:云南日報

呈貢魁閣今貌

李江

昆明市呈貢區城南外有座萬壽寺,當地人稱大佛寺。過去寺內有兩株古柏,終年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樹冠迫近云霄。清代康熙年間,呈貢知縣劉世熼常游此地,并寫下《萬壽寺古柏》詩:“雙柏何年植,婆娑迥出塵。青青色不改,閱盡古今人。”從劉世熼的為官做人來看,這首頗有內涵的五言絕句,實際是他的“言志”之詩。

劉世熼,河南新蔡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科進士。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云南呈貢知縣。到任后,他決心為地方多做好事,明確表示:“寧黜吾官,不虐吾民以奉上。”《康熙呈貢縣志》記載,劉世熼“賦性耿介,潔己愛民,慨然以興利除害為己責”。文獻資料表明,劉世熼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劉世熼上任以后,對區域內河水源流、分布、走向以及各村用水與灌溉田畝情況,都“親臨其地,逐村驗看”,深入調查研究,做到熟悉縣情、村情。他認為水利是農民的命脈,對農民來說“一滴水不啻一粒珍珠”。在他治理下,通過合理利用水源,合理分配農業用水,使農忙季節農民為分水爭斗的情況減少。在與鄰縣分水之爭上,劉世熼也向上司陳述道:“各縣有各縣的界址,各村有各村的分水。有的地方不疏通本境之舊渠,而乃肆意欺罔翼鄰封之微利,貪心無厭、刁風斷不可長。”他提出了分水意見,既解決了呈貢因灌溉不足而引發的各村分水之爭,也維護了呈貢農民的合法權利,使得他在呈貢民眾中威信倍增。

劉世熼主張減輕農民負擔,向上級請求免去向遠方運送積谷。他分析了積谷外運加重農民負擔的狀況,認為“各處積谷,原為各地方旱澇而備”,如果以此處的積谷運抵彼處,那么農民就會埋怨說:“我歲歲輸之,則不得升合食之,是彼為赤子,而我為膜外也。”他認為,農事稍閑,就讓農民去碓碾積谷,還要他們運糧米到外地去,“舍其終歲之計而趨諸碓碾之間,觸目驚心,亦有所不忍也”。劉世熼希望上司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讓他們長途跋涉,運送積谷,以減免其勞役之苦。

劉世熼在任時,十分注重培養人才,興辦教育事業。呈貢《新建魁閣碑記》記載了劉世熼修建魁閣、肄業所,培養人才的情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政初就理、農務隙矣”,即“就前人未盡之功”修建魁閣,還“建談六經處、筑肄業所,技童生之俊者實其中,延師訓之。”魁閣及肄業所建成后,適逢石屏州知州劉啟承以同鄉、族弟之身份來訪,劉啟承欣然題寫匾額“龍翔書院”于其間。劉世熼對上述教育設施甚為滿意,并親撰碑文、勒石以紀念。據清光緒《呈貢縣志》記載,當時人們對劉世熼重視教育及其成效給予很高評價:“即今科第連錦,皆其遺澤也。”

劉世熼任職期間,有一年,昆明、呈貢一帶旱情嚴重,連續10個月未下雨,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他撰寫了《祈雨告文》及《告山川文》:“一苗未插、一種未下,室家嗟嘆、道路愁苦,神知之否?”其愛民的思想溢于言表。他切望上天賜甘霖,企盼“天上之金蛇何時布雨,望臺邊之玉女甚日披衣。”在旱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劉知縣“痛切懷中”,并與老百姓同甘共苦,抵御災害,深受百姓愛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前后,劉世熼由于政績突出,得到朝廷的重用,擢升為戶部江南主事。他正準備“治裝就道”,但由于多年來勞累奔波、積勞成疾,病卒于呈貢任所。他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人囑咐后事,只談及縣里民事,卻未提及家務事。劉世熼憂心民事、潔己奉公,使得呈貢民眾深為感動。呈貢縣志把劉世熼列入名宦之列,當時呈貢民眾還把他奉為神佑,以“城隍祀之”,讓他享受四時香火。

在歷史長河中,有一些官員清正廉潔,勤勤懇懇,即使官階不是很高,但是為了百姓的幸福和生活,他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劉世熼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他能夠忘卻小我、體恤百姓疾苦,常自稱:寧黜我官、不虐我民,體現了不畏權貴、以民為本、敢于擔當的可貴品質,值得后人學習借鑒。

(作者單位:昆明市呈貢區紀委監委  圖片攝影:耿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