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和壩

發布時間:2022-07-27 07:46:59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千百年來,位于贛東北地區的貴溪周坊鎮下轄的楊家、三丫等村,夏季深受干旱困擾。相傳明朝一位御史,在水流上游修建了一道柴壩,用于抬高水位,將水流引入兩側渠道,便于周邊百姓灌溉。但柴壩年久失修,經過流水腐蝕沖刷,蓄水功能下降,水源依舊不足。上下游年年為爭水而發生械斗,經常有村民被打死打傷。

這么下去不是辦法!如果能改柴壩為石壩,基礎穩固,也管得長久。“革命委員會老百姓信得過,不如去找找方主席。”1930年冬,柴壩周圍村子的干部,一起趕到贛東北蘇區中心橫峰縣葛源鎮,向贛東北革命委員會主席方志敏遞交了修筑石壩的報告。

幾天后,方志敏與其他同志冒著風霜來到三丫村。他們先是仔細傾聽了村民對筑壩的意見,又親自到河邊壩址現場觀察、丈量了一番,最后沿著水流在三丫村里里外外轉了一圈。經過調查,對村情地貌有了詳細了解,對修筑石壩的必要性也進行了充分論證。

石壩治當下,管長久,必須修!但關于如何修筑石壩,各村卻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在水流周邊十多個村莊的黨員、干部一起召開的大會上,大家對修筑石壩意見不同:石壩低了,楊家等村顧慮水源不夠;石壩高了,三丫等村擔心要發洪水。方志敏耐心地聽大家說完后,站起來笑著安撫大家,天下農民是一家,蘇維埃辦事,總要做到河東河西、上游下游都有益無害才好!這話一說,大家緊張的心情頃刻緩和下來。

方志敏接著說:“過去,種田人各顧各,所以沒有力量,受國民黨、土豪劣紳的壓迫;現在,共產黨把農民團攏來,大家一條心,就有本事打土豪、分田地。”他舉了一個生動形象的例子,大家一道去打白軍,這個村吃飽了,沖鋒有勁,上去了,那個村餓著肚子,跑不動,對哪個有好處呢?大家聽完,紛紛點頭稱是。最后,方志敏一錘定音:作起石頭壩來,這一帶就是蘇區的一個大糧倉!

眾人拾柴火焰高。石料很快備齊了,方志敏再次來到三丫村。他叫人找來一根長竹竿,橫放在河面上,以河水剛能流進壩首老渠道口為限度,確定從河床上基石算起,壩高三尺五寸,約一米二左右。

在場的楊家村人著急了,這點水怎么夠用?方志敏胸有成竹,解釋說:“不要慌嘛!在旱季,可以再在石壩上頭加堆草皮,抬高水位,把河水全部壓上渠道去!”

三丫村人又急了,如果晚上下大雨,壩這么高,豈不會淹到村里?這時,一個老農哈哈一笑說道:草皮經不住大水沖,會自己開口子,讓大水走河里下去的,你怕什么!大家眼睛一亮,齊聲稱贊好辦法。

一個多月后,一道長三十米、寬約七米的石壩建成了,附屬的分水堰和渠道改建工程也同時竣工。“天長日久,沒有個規矩,恐怕還要打破頭!”方志敏又趕來召集干部們約定:我們蘇維埃政府,要叫“長流壩”成為“長和壩”,大家要長久地和和睦睦用水。

長和壩由柴壩改建為石壩后,河東灌溉里程由五里延長到十五里,灌溉面積由2000畝擴大到8000多畝,受益村莊由5個增加到13個。1931年建成當年,受益區即獲得大豐收,有力支援了紅軍。蘇區的干部、農民齊聲稱贊:共產黨一心為老百姓,懂民心、明事理,比古人高明得多!

許多年過去了,長和壩的河水仍然澆灌著幾千畝良田。飲水思源,提起方志敏當年主持修壩的情形,當地老百姓動情地說:“方志敏是共產黨的官,共產黨的官是為民造福的。”(李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