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名,為宋詞常用詞牌。清平樂的“樂”字,讀為音樂的“樂”。清平的音樂能讓人感到歡樂,這快樂不是狂喜,而是一種中和、均衡的樂。
關于“清平”二字的含義,有學者據班固《兩都賦序》中“臣竊見海內清平”以及《敦煌雜錄》中“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等句,認為《清平樂》即“清平之樂”,有海內清平之意。古人以“清平樂”為詞牌寫的好詞實在不少,不妨來欣賞三首。
李白有《清平樂》云:“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高卷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這是較早的一首清平樂詞,寫的是雪景,到底是李白的手筆,天仙將白云揉碎拋灑到人間便成了雪,充滿了想象力,極盡豪邁與浪漫。
晏殊有《清平樂》云:“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這首詞以精細的筆觸和閑雅的情調寫秋之景象,體現了晏殊詞的淡雅風格和富貴氣韻。
辛棄疾有著名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首詞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居住環境和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表達了辛棄疾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清人袁枚說:“所謂詩人者,非必能吟詩也,果能心境超脫,相對溫雅,雖字不識,真詩人矣。如其胸境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乃非詩人矣。”同時,他在《隨園詩話》中提到:“馮古浦在西林相公席上詠《牡丹》云:‘詩到清平能動主,花雖富貴不驕人。’”
“詩到清平能動主”,好詩用的都是你我能認識的字,好詩描述的都是你我皆可感知的情緒。好詩是平易近人、打動人心的,在格調上是平實而不矯飾,清雅而不庸俗,佶屈聱牙的詩不是好詩,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詩也不是好詩。
清平詩詞,或靜水流深,或清婉秀麗,或平淡質樸,或簡潔明快,或含蓄雋永,細細品來,余味無窮。(魯浩)